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三)

索引号
ghjh-fzgh-2017-00010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7年03月14日 14:46:00
发布机构
文号

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第七章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强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全面融入,加快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及转化,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主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支柱绿色工业体系。

一、全力夯实生态工业支撑体系

积极融入以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夯实工业支撑。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全国驰名医药商标,继续完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加强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在房县建设鄂西北药材物流中心,壮大医药产业。突出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巩固东城、西城工业园,着力打造北城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逐步实现北城工业园扩园到20000亩。抓住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网络经济发展机遇,打造快捷电商平台,鼓励工业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质效,动态完善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

加快创新驱动,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团队或采取合资、合作、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支持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发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大众创业与返乡创业。加大重点产业投入,五大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全社会工业性投入的70%以上。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招商引资,拓展融资平台。加大智力支持,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紧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搞好职业技术培训。

二、着力打造北城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按照“建设生态工业”的理念,房县工业园围绕东城、西城和北城工业园的“一区三园”布局(图3),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园区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平台,资源共享,集中供气、供热、供暖,统一污水处理,着力打造绿色工业园区。

以北城工业园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引导企业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推进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争取到2020年入园企业100家,年产值达100亿元,实现税收4亿元。

巩固东城、西城工业园,盘活土地资产存量,提增经济总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操作原则,发展生物医药、电子加工、新能源发电、汽车汽配、特种玻璃等主导产业,争取到2020年东城、西城工业园区入园企业50家,年产值达20亿元,提供税收1亿元。

 

 

专栏6 房县“一区三园”

到2020年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20000亩,实现通路、电、讯和供水“四通一平”;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集约资源。

以北城工业园为重点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木耳、香菇、核桃等农副土特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建园与建企同步。

按照“一心、两轴、三片”空间布局(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园区入口处,配套商业金融、商务办公、规划展示、产品展示、技术交通、会议会务、酒店接待等功能。两轴,聚业大道景观轴,串联综合服务中心与产业园二期,是向来宾展示园区景观的轴线;产业发展轴,串联产业园一期与二期,是园区产业持续发展轴线。三片,一期产业园、二期产业园、配套生活区三大片区),将北城生态产业园高标准建成现代化、多功能、高科技生态产业聚集区。规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园区建成后,可容纳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吸纳产业工人10万人,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将成为主导房县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东城、西城工业园为主的加工工业园,集约化利用土地,发展生物医药、电子加工、新能源发电、汽车汽配、特种玻璃等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聚集、经济互补、功能分区、错位发展。

 


 

 

图3 房县工业园区布局图


 

三、大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依托房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型工业体系,做大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强纺织、汽车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到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食品饮料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4亿元,汽车配件产业实现产值11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新型建材实现产值15亿元,其他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形成25个湖北省名牌产品,创2—5个中国名牌产品。

——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生物能源等潜在优势产业。打造“中国武当药谷”。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和中西药新品种;积极推进“北城万亩生物产业园”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把雪梨润肺止咳糖浆、百草传奇、神农本草、神农百草园等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将白芨、北柴胡、黄精、丹参、党参、红豆杉等优质的中草药打造成全国品牌;在房县建设鄂西北药材物流中心,搭建药材网上交易平台。到2020年,建成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

 

专栏7 房县“中国武当药谷”的支柱企业

武当动物药业:在巩固“武当牌”、“精兽医牌”2套系列、300个品种,3个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29个外观设计专利的基础上,与科技机构合作,新上以动物疾病防治为主的生物疫苗项目,以中药提取为主的片剂、颗粒剂、胶囊、中药超微粉加工项目,以中药生物发酵为主的动物保健、饲料添加剂项目,以植物提取分离为主的化工原料项目等。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5亿元,税收突破3000万元。

武当金鼎制药:与高校联合研发雪梨止咳颗粒和雪梨止咳胶囊新品种,申报感冒药片、雪梨止咳糖浆的发明专利;创“武当道药”品牌,占据品牌发展的高地;与科研院所及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阿加曲班原料及注射液、长春西汀原料及其注射液、米力农原料及注射液和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等6个以上水针剂品种。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4亿元,实现税收2500万元。

神农本草:巩固以丹参、柴胡、白芍、丹皮、桔梗、玄参等常规中药饮片,做大中药饮片的规模,力争成为鄂西北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新上丹参、金银花、黄精口服液,生物中药系列保健茶,中药流浸膏提取等项目。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

三鑫生物:深度开发白藜芦醇胶囊、片剂及白藜芦醇保健黄酒,做强生态植物提取的文章,做好葛根提取物(葛根素、葛根黄酮)的深度开发,虎杖废渣生产袋料香菇及枳实提取项目。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

天马医化:在双烯、沃氏氧化物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扩能和改造,由原料生产向高附加值的成品药转变。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

神农百草园:利用房县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药枕新品种,申请发明专利和包装专利,打出地域特色,打响产品品牌。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税收300万元。

 

生物能源。利用房县现有资源,积极探索生物能源开发。利用生物医药企业废弃的药渣,积极开发、引进中药渣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在巩固粤能(房县)生物质发电公司的生物质发电、华新环境工程(房县)有限公司垃圾预处理发电生物质燃气净化及供气管网系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湖北蓝焰生态能源公司房县分公司的生物质热解生产线落户房县。到2020年,全县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开发利用企业年创产值4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元。

——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

利用矿泉水、核桃、油菜等地方性资源,开发一系列具有房县地域特色的矿泉水、酒水、油水等“水”系列产品。到2020年,建成百亿食品饮料产业园。力争矿泉水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税收2000万元以上;黄酒产业以“神农皇”、“庐陵王”、“王致和”、“神农泉”为主要品牌的生产规模达到5万吨、料酒生产规模达到10万吨,年产值10亿元,年创税收6000万元;油脂深加工产业在扶持古月香粮油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引导古月香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核桃、花生、油菜等药食两用作物为主的加工业产值4亿元,税收2500万元。

突出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两大优势,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断开发新特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出省优、国优品牌。精心打造“武当道茶”公共品牌。大力开发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到2020年,培育省级茶叶重点龙头企业1—2家,引进茶叶精深加工企业2家,建设4万亩茶叶生态观光园,茶叶加工业产值达到4亿元,税收1000万元。积极开发利用食用菌、魔芋、高山蔬菜等农副土特产品。依托聚达食品、神武山珍等企业,做大黑木耳、香菇、山野菜的文章,到2020年,年产食用菌干品1.5万吨,以食用菌深加工为主的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年创税收4500万元。依托九方魔芋、长阳瑞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房县分公司等企业,做大有机蔬菜产业化经营。以冷冻、保鲜、干鲜、腌制等为主的生态蔬菜加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实现税收800万元。

——大力发展以纺纱织布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

鼓励恒达纺织、华球纺织、昂欣布业等企业加强产品适应性调整,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房投资发展服装企业,形成“纺纱—织布—服饰(家纺)加工”等相配套的纺织产业,培育“房县诸暨纺织产业园”。到2020年,力争纺织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巩固汽车配件产业。

加快零部件产品升级,重点支持总成产品上能力,鼓励县内企业加快主要总成及零部件生产供应能力建设。搭建汽配集群平台,壮大汽配产业规模,提升汽配研发能力,提高汽配产品质量,到2020年,建成房县机械工业产业园,引进和打造一批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机械工业企业个数达到30家,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以上,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突破亿元。

——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石艺石材;积极开发应用无污染、防火阻燃、节能、节水的多功能新型、绿色环保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开发应用石膏装饰材料和其他非金属矿物的纳米材料。加快占地70000㎡的“红塔国际建材城”建设步伐。到2020年,建成百亿石材产业园。

——逐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来房县发展光伏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项目,新型建材、装饰装修等新材料项目,电子元器件、零部件生产加工等电子信息项目,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项目。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快捷电商平台。到2020年,力争其他工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5000万元。

 

 

专栏8 “十三五”新型工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房县工业规划项目73个、总投资206亿元。

(1)生物医药产业等,神农本草、武当金鼎、三鑫科技、武当动物等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庐陵王酒业等食品饮料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带动作用;

(2)农产品、食品加工项目等,天森食品、神武山珍、聚达食品、古月香粮油公司、九方魔芋公司、神农峡绿色食品无公害绿茶生产项目、凯达农业公司无公害蔬菜保鲜加工项目、神农大鲵养殖公司大鲵加工项目等,以及黄酒、矿泉水和其它食品饮料等项目;

(3)纺织服装,扩建恒达纺织“差异化纤维色纺”扩能及精细纱自动化生产项目拟建昂欣布业精细纺纱扩能项目,艾特利服饰服装生产扩能项目;

(4)化工,扩建改建久澳化工公司磷酸铁锂系列产品生产项目、陵丰肥业公司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拟建铭泓矿业硅粉加工生产项目、力澳矿业低品位磷矿选矿项目;

(5)建材,扩建仁和钢结构公司钢架结构加工一条龙生产线项目、赛武当、金裕石材等新材料龙头企业;扩建改进天龙石墨的石墨系列产品生产项目;

(6)汽车及零部件,重点扩建改进启扬工贸车用便捷式管接头等零部件生产及金属材料热处理项目、鸿达汽配电磁阀开关总成生产装配项目、诚信汽配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技术改造项目、星源科技公司汽车悬架系统总成项目、星源科技公司汽车悬架系统总成项目、安捷力实业公司60万套车用安全玻璃项目等,拟建耀兴工贸发动机减震器总成生产项目、雅德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金正销轴公司吊耳总成生产项目、锦源工贸汽车传动轴生产项目。

四、构建“雁阵式”骨干企业体系

按照“大企业做强、骨干企业壮大、中小企业成长”的思路,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落实“亿元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全民创业”的“三大工程”。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过5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30家。促进武当动物、星源科技、武当金鼎制药、神农本草、诚信汽配、三鑫生物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扩能增效。以电脑电源为主的兆丰电子、以食用菌为主的聚达食品、神武山珍为龙头,扩大出口企业总数与规模,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

 

表4  雁阵式工业发展格局

 

产业

方向

龙头企业

骨干

生物

产业

生物医药

神农本草

武当金鼎、动物药业、武神药业

生物能源

粤能(房县)生物质发电公司

华新环境工程(房县)有限公司

生态蔬菜

引进中粮集团、海量集团

房县蔬菜产业合作社

汽车配件产业

汽配规模发展

星源工贸、诚信汽配

启扬工贸、鸿达汽配、中兴工贸、耀兴工贸、宏发机械等

汽配研发

培植4—6家龙头企业

房县机械工业产业园内企业

农产品加工

产业

食用菌深加工产业

聚达食品、神武山珍

瑞丰食品、森飞食品等

黄酒产业

庐陵王、神农泉、兴祥

稻花香白酒、神武山珍等

油料和核桃深加工产业

古月香粮油公司

房县内其他药食企业

茶叶深加工产业

龙头企业1—2家

房县内茶叶深加工企业

纺织服装产业

 

3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恒达纺织、华球纺织、昂欣布业等企业

新型建材产业

 

华新水泥房县公司

金裕石材、赛武当等

第二节 壮大特色生态农业

一、优化特色农产品生态布局

加速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重点培育“三区、四园”,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三区。(1)多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包括西南和东南药材种植区、东北食用菌种植区、西南部核桃种植区、西北部茶叶种植区、西南和东北烟叶种植区,涉及九道乡、上龛乡、姚坪乡、化龙堰镇、青峰镇、尹吉甫镇、窑淮镇、五台山林场、城关镇、红塔镇、土城镇、门古寺镇、白鹤镇、沙河乡、万峪河乡、军店镇、中坝乡、大木厂镇、野人谷镇等。(2)西部和中东部畜禽养殖区。涉及门古寺镇、中坝乡、窑淮镇、白鹤镇、化龙堰镇、军店镇、姚坪乡、大木厂镇、红塔镇、青峰镇等。(3)中部和南部大鲵特色养殖区。涉及野人谷镇、九道乡、上龛乡、白鹤镇、城关镇、红塔镇等。引导驯养、繁殖、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秦巴山区环境、生态、旅游一体化大鲵生态示范区。

——四园。(1)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东城工业园,包括食用菌加工专区、肉制品加工专区、粮油加工专区、酿造加工专区、茶叶等加工专区等功能区。(2)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城关镇规划建设占地30亩的鄂西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新建农产品物流综合园,在军店镇规划建设鄂西北中药材交易大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冷藏配送节点。在门古寺镇、军店镇、土城镇、青峰镇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配合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建设农产品冷藏配送节点,引进冷储设施,冷链物流车辆等。培育引进大型农产品物流商贸企业,加快电子结算、商务洽谈、仓储车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科技农业园。在九道乡、门古寺镇、土城镇和野人谷镇建设四个生态科技核心园,重点进行食用菌新品、水产新品、山羊新品等的繁种选育、试验示范,实施精准管理,加快现代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生态高效种养关键技术先导性研发,建设成为秦巴山区技术水平与设施水准一流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山羊、水产养殖技术策源地。(4)农业休闲观光园。发展城郊精品休闲项目,重点在野人谷镇、军店镇、化龙堰镇、窑淮镇建设生态农园,以现代田园风光为主题,以新奇特优的食用菌、名优茶叶、地道中药材、名贵水产养殖、庭院休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类农业观光、农业休闲等活动。建设农耕体验区、度假木屋、修身健身园、打造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并与野人谷旅游区、樱桃谷温泉度假村、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实现联动发展。包括茶园、血桃园、樱桃园、柑桔园、大鲵园、蔬菜园等生态型农业休闲观光园。到2020年,全县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5个以上。

二、壮大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围绕建成“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目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油生产规模,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山羊养殖业,鼓励发展基地养殖和专业小区养殖,扩大养殖规模。优化提升大鲵养殖业,加快建设高标准渔业生产规模化精养基地,加强鱼种场苗种车间建设,推广应用人工孵化鱼苗等先进技术,提高水产优良苗种的供给能力。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鸡、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利用地理标志,以品牌打造为支撑,全力壮大中药材、食用菌、核桃、山羊、蔬菜、烟叶、茶叶、大鲵等八大产业基地规模。

 

 

专栏9 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重点培植八大特色农产品,加速生产要素区域性聚集,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神农药谷”:以“两个一百”(基地100万亩,产值100亿)为目标,实施中药材“十百千万亿”工程,高山药材分布带以九道、上龛、野人谷为核心区,二高山药材分布带以姚坪、青峰、门古、五台为核心区,中部平坝地区药材分布带以城关、化龙、红塔、军店、白鹤、土城为核心区。建设中药材基地100万亩,年加工转化中药材达到10万吨。重点建设北柴胡GAP基地,打造“房县北柴胡”、“房县绞股蓝”、“房县白芨”地理标志品牌,打响“神农本草”、“房陵本草”、“武当兽药”、“金鼎制药”、“三鑫生物”等驰名商标,把房县建设成全国知名的“神农药谷”。

“食用菌基地”:建立以青峰、万峪、沙河为主的东部食用菌产业带,以土城、白鹤、大木为主的北部食用菌产业带,以门古、窑淮、中坝为主的西部食用菌产业带。到2020年,培育标准化食用菌袋料食用菌发展到1亿袋,年产食用菌8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加工、贸易实现产值25亿元。

“核桃(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百万亩核桃”为目标,以军店、化龙、门古、上龛为核心的西南部核桃栽培片区,布局20个乡镇184个村,建设万亩标准化核桃生产种植示范园。坚持长短结合,发展林下养猪、牛、羊、蜂、麝,林下套种林药(黄连、金银花、贡术、川乌)、林菜(金针、蕨菜、薇菜)等立体经营,到2020年,全县核桃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2万吨,加工产值5亿元。打造湖北第一核桃大县。

“山羊(畜牧业)基地”:以“百万只山羊大县”为目标,建设以门古、中坝、大木为核心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山羊产业片区,布局20个乡镇141个村。养山羊100万只,其中存栏40万只,出栏60万只。实现产值5亿元,打响“房陵山羊”品牌。

“烟叶示范基地”:以“5万亩10万担烟叶”为目标,以九道、上龛、野人谷、万峪、青峰为核心的烟叶产业片区,布局10个乡镇63个村。培育“金神农”优质特色烤烟品牌。年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3500万元。

 “有机蔬菜基地”:以野人谷、大木、军店、化龙、白鹤为核心的蔬菜产业片区。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28万吨,加工产值6.5亿元。建高山蔬菜高山菜基地4万亩。以野人谷的三座庵、东坪、西坪,青峰的龙王沟、东西店,沙河,土城,上龛,门古寺高山地区为核心的高山菜基地;以土城的花楼门、龙坪村,野人谷的甘霞、千坪、东坪,万峪的老人坪、栗子坪村,白鹤的堰河、双河为核心,建设以阳藿、冷豆、旱黄瓜、扁豆为主的特色蔬菜基地2万亩。

“生态茶谷”:以窑淮、姚坪、红塔、大木、门古、中坝、土城、白鹤、青峰、沙河、五台等乡镇为重点,打造窑淮、红塔生态茶谷和姚坪、大木堵河流域茶叶产业带,把姚坪乡、大木镇建成堵河流域生态茶园示范带,把窑淮镇山岔片区、红塔镇南潭片区建成生态茶园旅游观光区。建茶叶基地20万亩,产量达到6000吨,实现产值20亿元,名优茶比例达到80%以上。建成“神农绿茶”品牌。

“大鲵养殖基地”:以野人谷、沙河、万峪、土城为核心的大鲵繁殖产业片区,扩大现有生态繁殖基地,使能繁殖亲本达到13000对以上,年产生态幼苗50万尾。以城关、红塔、白鹤为核心的大鲵养殖产业片区,到2020年,全县养殖大鲵300万尾,年出池100万尾,实现产值5亿元。新建年产40万尾大鲵生态科技示范园。把房县娃娃鱼这一新型绿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湖北乃至全国知名品牌。

 

 


 

 

图4 房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图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中药材、山羊、核桃、茶叶、烟叶、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社,力争在2020年,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达到80%以上,通过合作社经销的农产品占50%以上。全力打造“北柴胡”、“绞股蓝”、“白芨”等地理标志品牌,打响“神农本草”等驰名商标。鼓励开展羊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食品认证,打响“房陵山羊”品牌。积极申报房县核桃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房陵”核桃品牌。依托“武当道茶”品牌,重点培育以“神农”为代表的茶叶品牌。扶持蔬菜龙头企业,打造“九湖湿地”、“房陵鲜”等蔬菜品牌。巩固房县黑木耳、房县小花菇“中国驰名商标”品牌。积极申报房县娃娃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着力培育“金神农”特色烤烟品牌。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品牌有效总数达到2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占总农产品的比例分别达到50%、20%、5%、10%以上。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加速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节本增效、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综合防治、循环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加速融合,推动种养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扶持现代农业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培植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70%的中药材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值达到1:3。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市级以上重点企业达到40家,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0家,出口创汇1亿美元,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0亿元。亿元企业超过20家,其中10亿元企业4家,5亿元企业6家。

四、发展劳务经济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就业计划”等项目培训,打造房县劳务品牌。增加县内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就近就地转移规模。广泛开展劳务协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促进劳动力规模化输出,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实现务工增收。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其中年转移贫困劳力20000人以上,创劳务收入4亿元以上。严格执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第三节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电商微商、网购网销等新兴业态;抢抓机场、高速、国省道等交通路网逐步配套的机遇,培植健康养生养老、文化等消费热点。到2020年,商贸物流服务业总体规模实现翻两番,进入全市前列,覆盖房县城乡、服务和联通神农架和武当山等周边市县区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商贸类服务业收入占GDP的15%。完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3亿元,年均增长15%。

一、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

围绕建成“鄂西北交通旅游商贸中心”发展目标,按“一圈、两轴、六大板块、多点辐射”统筹规划房县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发展现代服务业。

 

 

专栏10 房县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圈:建设“一区二园三条街”, 形成环城10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核心商圈,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仓储、配送集聚效应,打造城区核心商圈。

两轴:在竹房城镇带沿线合理布局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形成东西竹房城镇带发展轴;连接武当山和神农架两大旅游目的地的“十房”高速和209国道,积极打造“两山”旅游中转站商贸服务功能区的南北休闲旅游发展轴。

六大板块:城区休闲购物板块(以城关地区为核心商圈,以仁昌商业综合体、义乌商贸城等国内著名零售品牌和知名品牌企业为主,面向十堰和鄂西北经济圈)、生产性服务板块(发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建设生产性服务市场聚集区,打造立足房县、服务鄂西北、面向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中心)、现代物流板块(结合房县的区位优势、交通分布、支柱产业集聚状况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构建房县的“城市综合物流——行业(专业)物流——农村物流”物流网络体系)、特色商业板块(大力发展诗经文化广场、农特产品综合交易中心、旅游商品一条街、地方特色小吃一条街以及城市特色商业街等项目)、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野人传说、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忠孝文化、温泉养生等为特色的房县旅游产品,重点布局绿色旅游、生态旅游、高端体育、健康养生、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绿色低碳项目)、对外贸易板块(整合房县特有的绿色资源,形成绿色品牌,以食用菌出口为基础,加大纺织、医药、建材、化工等,瞄准国际市场)。

多点辐射:围绕城管地区核心商圈,以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地区和中心镇为支撑,构建多个地区商业中心:主要在青峰镇、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窑淮镇、大木镇、土城镇等区域的地区商业中心;主要在北城工业园、东城工业园、南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等区域的园区商业中心;主要在温泉、青峰、南坛、五台、万峪、军店、红塔、城关等地的商务休闲服务中心;主要布置在野人谷镇、城关镇、军店镇、尹吉甫镇的旅游集散地商贸中心。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围绕服务“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推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搭建物流服务平台,促进三业融合互动。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快递型和专业型物流;依托“谷竹”、“十房”高速公路,支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支持跨区域物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提高商贸物流设施标准化、自动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提升物流行业组织化程度,维护公平、透明的良好市场秩序。

构建工业品、特色农产品等现代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升级和流通体系。发展行业物流,建设现代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物流;利用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级物流配送站、村级物流配送点,重点是村级物流配送点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专栏11 房县重点行业物流布局

汽车配件物流。以西城工业园区为集聚,对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内部物流系统,对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物流企业实施物流流程再造和重组,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优化供应链管理,实行原材料、零部件“零库存”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同时鼓励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参与生产企业物流的整合与发展,为工业企业重点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

生物医药物流。以北城工业园区为中心,围绕医药加工、基地生产等产业链,构建新型医药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促进医药物流专业化。

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围绕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辐射范围,增强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发展皇酒制品物流、食用菌制品物流、核桃制品物流和山羊制品物流。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对现有企业冻库,根据需要及时扩容,扩大规模、增加品种,鼓励生猪、山羊等养殖企业兴建小型冻库,选址新建县定点屠宰厂(肉联厂)、军店镇屠宰厂2座小型冻库。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增值服务能力。

 

三、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

积极引导商贸流通服务业,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扩大经营规模,加快换代升级步伐,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品牌企业,推动传统商贸、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业与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融合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县平均每个乡镇限额以上企业达到10家。

扶持特色农产品等生产资料或工业品批发市场升级和流通体系完善壮大;推进新的批发形式、模式和体系发育发展,加快建设粮油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中药材集散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材交易市场等一批新型交易平台。以鄂西北农特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各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促进城乡对接、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平台;以食用菌等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纪人、专业运销企业等专业化流通主体。

发展新型业态。以城区辐射乡镇,加快形成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物流业态。

四、加快电子商务业发展

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传统商贸物流服务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积极促进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实现共同发展。完善信用、支付和物流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大力引进电子商务服务商和平台提供商,吸引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后台服务业务落户房县,培育面向全县范围的物流配送基地,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各类配套服务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和网上商铺经营行为,加强网上购物的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政策和管理、监测制度,营造诚信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促进全县传统商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建设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形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降低运营成本。建设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05个(每村1个)。打造房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整合房县香菇、木耳、黄酒、豆油精、冷水红米等所有农特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配套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初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

五、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

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服务性产业。发挥温泉和中药、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乐、医、养、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基地。发展疗养康复产业,推进生态医养的高度融合发展。研制和生产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中药养生、生态绿色、营养保健等健康产品(食品)。依托现有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国内外药品、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及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美容健体等企业和机构进驻,打造休闲养生度假区。发挥独特的山水、空气等生态优势,开发度假游、户外健身和康复疗养的需求。引进世界一流专业养生服务机构,开发多样化养生产品,建立养生基地。培育发展“候鸟式”养生养老产业群,打造养老服务。以“度假旅游+休闲疗养”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旅游和文化市场,引导企业开发健康体检、养生休闲、老年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住宅公寓、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形成以异地休闲主题的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基地。

 

 

专栏12 “十三五”商贸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

1. 城区现代大型物流中心:仓储容量9000万立方米;投资5亿元

2. 乡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干鲜果、药材、食用菌、茶叶、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投资2亿元。

3. 乡镇购物连锁超市:新建购物连锁超市10个20000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在个乡镇建综合物流服务站共10个;总投资1.5亿元。

4. 仁昌综合体项目:一期10万平方米;二期6.9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

5. 房县寿康物流配送中心:寿康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占地约100亩,另有千亩蔬菜种植基地。是集常温物流、低温冷冻冷藏物流、第三方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投资1亿元。

6. 房县浙江义乌湖北商会鄂西北国际商贸城:总建筑面积为61万㎡,兴建以农特、药材为主,多功能一体的现代化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投资12亿元。

7. 房县综合物流园:仓储、物流配送等;占地60亩,一期投资3815万元,二期1.2亿元。

8. 神农源中药材大市场建设项目:建设中药材生产线3亿元。

9. 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家具品牌销售;3.56亿元。

10. 农贸市场建设:建筑面积8889平方米;投资1.02亿元。

11. 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建设集农产品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投资3.3亿元。

12. 中药材交易市场:建330各商铺,服务中心一幢,仓储库、展览馆各一个,100亩中药材观光园1个;投资1.5亿元。

13.鄂西北食用菌交易市场:占地120亩;投资1亿元。

14. 纺织品批发市场:占地200;投资3.5亿元。

15. 武神物流中心:占地120亩;投资2.3亿元。

16. 房县恒通物流园:占地200亩;投资3.3亿元。

 

 

 

第四节 推进武房神旅游一体化发展

按照“全域景区、线状布局、点状突破、产业融合”的思路,以“一心、两轴、四环、五区、十线” 为重点,构建核心辐射、多点支撑的全域大景区。形成以生态养生度假为主导、以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为支撑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格局,建立“中国的房·您的家园”为统领的旅游品牌体系,逐步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重要支撑。到2020年,5A级旅游景区达到2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5家以上;建成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创建三星级以上酒店10家、特色农庄、农家乐、林家乐经营户达到500户以上;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

一、建设全域景区

打造新的旅游景点。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按照分步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优先对樱桃谷温泉、岩屋沟景区、挂榜岩景区、柳树垭省级森林公园、诗祖山森林公园、土城黄酒民俗村、黑龙洞旅游区、武当药谷旅游区、望佛山旅游区、青峰山地质公园等亟待开发的优势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建设城郊山地公园,打造南潭生态文化民俗村、野人谷镇西坪华中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第一村,建设尹吉甫纪念馆,开发三里坪湿地公园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

加快景区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观音洞景区、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宝堂寺生态文化旅游区、显圣殿旅游区等重点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景区申报力度,完善柳树垭森林公园、青峰山地质公园、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点)基础设施配套,申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快温泉二期和樱桃谷温泉开发,争创国家4A级景区;整合“野人谷、野人洞、挂榜岩、岩屋沟、黑龙洞、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联合打包创建国家5A景区。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尹吉甫·诗经文化、帝王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修缮复建宝堂寺、文庙、庐陵王城(故居)、黄香祠,提升观音洞、显圣殿等景区档次,兴建尹吉甫·诗经文化馆、罗国士画院,复制兮甲盘,精心打造一台文化旅游大戏,组织拍摄系列生态文化旅游影视剧。

二、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建成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培育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组织5家以上;申创湖北旅游名镇4个、名村5个。以“城关镇、土城镇、军店镇、野人谷镇”四个旅游产业大镇为中心,将18个乡镇的40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作为重点对象,通过打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引导旅游扶贫重点村镇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旅游线路上贫困地区农家餐饮、住宿、农副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强大引擎。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功能化改造的有机结合,集中连片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农庄,提升现有农家乐餐饮住宿的服务水平和档次。建设一批如“蓝天度假村、土城黄酒民俗村、大木城郊游憩带、军店下店子老街等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居,鼓励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园区、创意农庄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成立旅游合作公司或合作社、农家乐协会。

三、积极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业

发挥温泉和中药、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乐、医、养、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基地。发展疗养康复产业,推进生态医养的高度融合发展。研制和生产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中药养生、生态绿色、营养保健等健康产品(食品)。依托现有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国内外药品、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及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美容健体等企业和机构进驻,打造休闲养生度假区。发挥独特的山水、空气等生态优势,引进世界一流专业养生服务机构,开发多样化养生产品,建立养生基地。以紧邻十堰市区的柳树垭为核心,利用老国道路基,修建旅游步道和自行车车道,并于沿途设立帐篷营地,风筝草场,健身乐园等主题区域,打造吸引十堰城区居民的城郊休憩带、十堰后花园。培育发展“候鸟式”养生养老产业群,打造养老服务。以“度假旅游+休闲疗养”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旅游和文化市场,引导企业开发健康体检、养生休闲、老年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住宅公寓、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形成以异地休闲主题的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基地。

四、优化旅游产业要素

加快十竹、杜阳公路建设,积极推进九道至神农架大九湖、白鹤至武当山、万峪至武当山景区、沙河至谷城观音堂等旅游公路,抓好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主干线的旅游连接线建设,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力争到2020年,全县所有A级旅游景区交通畅通、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深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努力实现全县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目标。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业。提升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水平,开发培育房县黑木耳、香菇、黄酒等特色鲜明的品牌旅游商品,建设旅游购物街(区),在5A、4A级旅游景区建成一批专业旅游购物场所。大力培育旅游娱乐业。推动野人谷最“野”旅游小镇和城镇休闲区演艺场、酒吧、茶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住宿业。积极推进星级酒店、经济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乡村酒店、汽车旅馆、农家客栈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旅游住宿体系。大力开发旅游美食业。培育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餐饮品牌,支持规划建设美食城、美食街、文化主题饭店等特色餐饮场所。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推介

继续加大旅游光碟、宣传册、画册、折页等宣传资料在主要客源地的发放力度。建立并维护好房县旅游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启动旅游微电影拍摄,制作发送房县旅游欢迎短信,拓展网络宣传渠道,有效利用手机app、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主要客源地区的旅游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开通附近区域旅游免费直通车,加强与外地的交流推介。积极与北京市房山区旅游委合作,开拓京津冀客源市场。加强与旅行社、预订网站、交通运输企业、景区的合作,拓展和延伸宣传途径。为房县境内所有旅游酒店,旅游饭店及旅游景点提供旅游宣传品。

六、推进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旅游信息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县旅游也要抢抓机遇,提前谋划,逐步实施,通过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旅游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和旅游服务的便捷化;在推进旅游信息化同时要以“湖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建立完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配套、地方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标准体系,加大标准贯彻实施力度,规范旅游服务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育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旅游行业标准的落实,通过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房县旅游的发展水平。

七、促进旅游相关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大力发展农业观光、生态观光、水利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利用工程建设、城乡建筑、工业成就、产业园区等特色资源,打造工业旅游景区;发展旅游景观地产,以及满足分时度假需求的旅游公寓和满足养生养老需求的休闲基地等旅游住宿地产;推出具有房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纳入旅游线路之中,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业融合;研发和生产具有房县地方特色的各类购物,开发与其相关的衍生旅游纪念品;支持帮助旅游经营类公司的创办,开发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金融产品,推广多种旅游商业保险。

 

 

专栏13 “十三五”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1.樱桃谷温泉度假区开发项目:规划面积1300亩,建设集温泉酒店,及融疗养健身、文化休闲、体育运动和旅游地产等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度假区,总投资10亿元。

2.房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区、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专线车和换乘站,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咨询投诉、导服等服务设施,打造两山之间的游客集散地和中转站,总投资2亿元。

3.土城黄酒民俗村建设项目:新建黄酒酒庄、黄酒广场、展示大厅,对国道沿线100多家黄酒产业户进行民居改造,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总投资2亿元。

4.十堰城郊游憩带大木片区旅游开发:重点围绕十堰市城郊游憩带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基地。总投资5亿元。

5.军店老街开发项目:主要修复军店老街戏台、三官楼、房山庙、文昌庙、廊桥等古建筑,对老街旁的河道进行治理和景观建设,总投资2亿元。

6.挂榜岩旅游区开发项目: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新建景区游步道、玻璃栈道、观光电梯、游客中心、度假木屋、野人演艺中心、野人探秘旧址等旅游设施,总投资3亿元。

7.彪虎沟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在姚坪重点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对景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对景点进行打造,新建游客中心、旅游码头、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完善旅游安全防护、水源保护等设施,总投资3亿元

8.岩屋沟景区开发: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新建景区游步道、栈道、索道、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岩屋沟民俗风景区、白玉庵自然风光区、梭子峰原始生态区三大功能景区,总投资3亿元。

9.房县黑龙洞旅游开发项目:新建景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新建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配套设施,总投资4亿元。

10.宝堂寺生态旅游开发:恢复宝堂寺古建筑遗址,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扩建景区旅游道路、景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宝堂寺游览区、森林生态保护区等,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大巴等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3亿元。

11.柳树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修建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儿童游乐园及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度假山庄、大型娱乐休闲场所等,总投资3亿元。

12.青峰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发项目: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地质科普教育中心和博物馆,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总投资4亿元。

13.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开发打造新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4亿元。

14.南潭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开发打造新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区四园”,总投资10亿元。

15.万峪武当药谷旅游综合开发:打通万峪至武当山的旅游公路,建设1000亩中草药材种植园和500亩珍稀植物园,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为主的综合旅游区,总投资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