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汇报版

索引号
01145506X/2022-55631
主题分类
土地
发文日期
2022年10月28日 16:19:26
发布机构
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文号

《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中期阶段工作汇报

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1227

    编制过程

(一)编制思路

1、三个落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发展战略,落实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十五次党代会、十九届人代会等相关发展战略构想。

2、三个坚持: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将三个坚持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融入规划编制始终,突出规划的时代特色。

3、三个服务:围绕服务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变革,明确规划目的,通过科学配置空间和资源,服务于全县高质量发展。

4、三个注重:注重现状基础,立足现状条件,摸清现状家底。注重多规协调,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空间要素的衔接,体现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成果。突出地域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划实用管用好用。

(二)重大专题研究

重点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彰显城市魅力等方面,深化完善8项重大专题研究。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战略目标与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城乡格局、总体城市设计、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成果。

(三)广泛凝聚共识

深刻学习领会县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实地调研座谈,召开项目对接会,充分摸排乡镇和各部门的重大项目,对接“十四五”项目库,掌握各方发展诉求;通过每月至少1周的驻场办公时间,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紧密互动对接。

在前期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多次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专项汇报;2次对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向上表达房县诉求;3次县级汇报,听取县委、县政府意见。针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专项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的意见,形成目前的阶段性成果。

后期将结合省、市、县及部委要求不断深化完善研究成果。

    编制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底线思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编制规划,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增强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注重功能提升。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三)体现空间联动。完善城镇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县域重点乡镇,推动空间格局由“点轴式” 向“网络化”转变,构建区域协调、空间联动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四)强化品质提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基本公服均等化、促进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市特色魅力,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五)突出空间治理。以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将数字化管理贯穿规划全生命周期,变蓝图型规划为治理型规划。

    规划重点内容

(一)梳理全县自然地理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特征与问题

1.国土空间现状

房县整体呈现出“九分山水,一分城田”的国土空间特征。根据三调,房县国土总面积5118.2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86.41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1.69%;农用地4967.11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97.05%,农用地中耕地净面积为328.71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6.42%,林地面积4562.32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89.14%

根据自然资源部20217月发布基数转换规则,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基数认定应为三调建设用地加已批未建用地,房县已批未建用地有2.43平方公里,房县现状建设用地基数认定为88.84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为13.34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60.06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1.86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3.58平方公里。

2.生态空间特征与问题

房县属于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8.52%,是全省第一林业大县。水资源充足,全县水资源总量占十堰市水资源总量的21.24%。通过双评价得出全县生态极重要区面积为1821.95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35.6%,主要集中于县域南部地区,房县生态空间面积占比高,管控责任大。

生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房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97.0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19.48%1,石漠化土地面积达到488.223平方公里,其中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884.519平方公里22011-2018年房县自然湿地逐年减少,共减少256.28公顷。房县境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共计869处,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以滑坡最为发育。生态空间局部受损,生态修复任务重。

3.农业空间特征与问题

房县耕地主要集中于中部河谷平坝地区,以城关、军店、红塔、化龙堰镇为主,北部和南部地区山高坡陡,耕地破碎。通过双评价得出县域农业适宜区面积581.43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11.37%,主要集中于县域中部。

农业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保有量缺口及基本农田划定不实面积数值较大,村庄空心化、老年化现象严重,用地粗放。上轮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为331平方公里,三调现状耕地只有328.71平方公里,调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退耕还林及城镇开发边界占用的耕地50.6162平方公里,补划即可恢复的耕地1.92平方公里,最终耕地保有量缺口50.99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不实面积共计117.61平方公里,约占41.61%县域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5.1等,耕地质量中等偏下,大部分为坡耕地,耕作条件较低,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村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其中空心化率在25-50%的村庄占比37.1%,50%以上占比12.7%。部分村庄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率在20-30%的村庄占39.3%,30%以上的村庄占5.2%

4.城镇空间特征与问题

城镇建设空间呈现出大疏大密、沿线集聚的特征,建设用地和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河谷地域及交通干路沿线,南北部山区分布稀疏。中心城区首位度、城镇化率高,人口密集,“城关+红塔+军店”呈现连片发展态势,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十字形城镇带较为明显,其中依托麻安高速和G346的东西向发展轴与平坝河谷地理优势叠加,带动作用显著;依托呼北高速和G209的南北向发展轴强化了城区-土城-野人谷的联系效应,但仍需加强。

城镇空间存在问题:一是人口减少的问题,县域常住人口由2011年的39.1万人下降为2020年的36.98万人,城镇户籍人口由2011年的9.87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8.05万人,异地城镇化明显,本地城镇吸引力不足。二是重点镇带动不足的问题,军店镇发展依靠中心城区,其对西南片乡镇的节点联系和引领带头作用不足;大木厂镇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大,与十堰市关联强于城区,对北部片区其他乡镇带动不足;青峰镇交通区位优势尚待挖掘,亟待整合东南片文旅特色资源。三是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城镇低效用地共47.32公顷,已批未建用地243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9年单位GDP地耗为1083.63/亿元,远高于十堰市478/亿元的平均水平。

(二)聚焦目标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发展定位和目标

在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将房县定位为“竹房神保”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在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房县定位为十堰市副中心城市、区域旅游集散地和山水园林城市;房县“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打造“南部中心城,绿色生态县”为发展目标。

结合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房县的发展要求及房县“十四五”规划的诉求,按照美丽县城、实力园区、活力乡镇的建设愿景,将县域发展定位确定为“区域中心城,绿色示范县”,以全力打造竹房神保组团的区域产业中心、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旅康养中心为目标。

(三)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区域协调格局

产业协同:协调竹房神保产业发展,共建农旅特色产业圈层。

房县依托十神恩绿色发展廊道向北以承接方式协同,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势吸引十堰市需转移延伸的汽车配套和机械制造业;向南以共建方式协同,房县作为神农架北入口驿站,可与其共建大神农架国家公园和森林康养全域旅游体系;向西保障竹房通道畅通互联,将竹房农产品、特色产品通过房县物流节点向外中转,推动商贸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向东与保康可推行跨区域产业协作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共同围绕大神农架国家公园建立全域旅游体系和共享文旅品牌,逐步淘汰高污染产业,形成东西向的绿色现代产业加工产业链。

交通协同:强化区域交通联系,构建多层级旅游物流通道,打造智慧交通。建设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的区域共享交通设施,形成区域交通中心。近期建设房神高速,以房县为城市旅游中心驿站,构建“十房神保”一小时高速公路旅游圈。远期推进十宜高铁及襄安普铁建设,提升区域交通地位,将房县建设成为湖北省“襄十随神”发展带及“竹房神保”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联动武当山、神农架、十堰市城区,形成形式多样、转换便捷的网络化鄂西北黄金旅游线路。

旅游协同:竹房神保区域文旅康养中心、建设两山驿站推进武房神旅游一体化。基于“问道武当山—探秘神农架—休闲在房县”的两山驿站定位,在交通协同基础上,重点联动南北,形成两山旅游黄金廊道。向北依托S477省道、G209国道联动武当山道教文化魅力旅游片区和丹江口水库魅力景观片区,形成全域山水文化主题旅游板块。向南打通与神农架的旅游公路,形成房县城区-野人谷探秘游-神农架天燕-画廊谷-神农顶-大九湖-房县九道阴峪河大峡谷-上龛食疗药养旅游集群-房县城区的景点闭环,扩大房县南部区域与神农架的客群联系,与神农架品牌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实现客流的闭环引导。

2.城镇格局

构建“一城两带三星”空间发展布局,着力建设“美丽县城、实力园区、活力乡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域繁荣振兴。“一城”即“竹房神保”区域中心县城,“两带”即“十房神”绿色发展城镇带、“竹房保”乡村振兴示范带,“三星”即军店、青峰、大木三个卫星乡镇。

竹房神保”区域中心县城。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把县城整体当作4A级景区建设,规划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4.2平方公里。整体形成“五水润城、两环串城、四心辉映、八区互动”的空间结构。

五水润城:依托五条水系,构建城市生态脉络,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形象。

两环串城:城市联动发展环——依托城市干道串联城市各功能组团,引导组团间联动发展。文旅互动发展环——依托五河交汇的景观环境,结合道路、绿化建立环形绿道,串联旅游服务区、古城墙、西关印象等旅游节点,打造城市文化旅游环。

四心辉映:即四处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包括行政文化中心、老城生活中心、以西关印象特色街区为依托的文化休闲中心、五河交汇处的旅游服务中心。

八区互动:即8个城市功能组团,其中4个产业组团,包括北城工业园、东城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纺织产业园;2个宜居生活组团,包括西城组团和东城组团;2个城市旅游休闲组团,包括五河交汇处的旅游服务组团和行政中心周边的康养休闲组团。

十房神”绿色发展城镇带。以十房高速、房神高速、十房一级路、209国道为轴线,向北对接十堰市区和武当山,向南对接神农架、宜昌,是承接十堰产业,融入“两山一江”旅游的主要发展带,打造生态文旅示范走廊和两山驿站旅游品牌;以轴拓展,推进大木、土城、白鹤、红塔、回龙、野人谷、上龛、九道等乡镇,壮大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突出抓好村庄整治、民居改造、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重点建设5 个特色小镇、3个小微产业园、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 个商贸物流中心。

竹房保”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谷竹高速和346国道为轴线,以建成现代城镇走廊、特色产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观光休闲走廊为目标,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交通、特色产业、商贸物流、村庄环境整治、社会公共服务等工程建设,推进尹吉甫、青峰、万峪、沙河、五台、军店、化龙堰、窑淮、姚坪、门古、中坝等乡镇发展,努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示范带”,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综合示范样板工程。重点建设8个特色小镇、7个小微产业园、1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8个商贸物流中心。

三星”是指军店镇、大木厂镇、青峰镇三个重点镇,为经济产业发展集中区、区域社会服务中心。其中,军店镇为县域中部重点发展城镇,以中药材种植交易、卫浴产业、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大木厂镇为县域西北部重点发展城镇,以茶叶种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为主导产业;青峰镇为县域东部重点发展城镇,以食用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纺织加工为主导产业,适当发展旅游服务业。

3.产业发展格局

构建“一心两轴七特色”的农业空间布局。打造主城农产品加工与贸易中心的农业专业服务功能。沿十字交通沿线,形成东西向优质农业综合发展轴和南北向山地丘陵农业特色提质轴。营造七个特色农业片区,包括食用菌产业优势发展区、烟叶发展区、蔬菜发展区、茶叶特色发展区、中药材发展区、黄酒集中发展区、林果优势发展区。

构建“一区四园十小微”的工业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城区建设北城、东城、纺织、循环四大工业园区。在乡镇打造十个小微特色产业园,包括红塔(西城)机械制造产业园、土城汽车铸件产业园、大木汽车冲压件产业园、军店卫浴产业园、青峰纺织产业园、化龙静脉产业园、尹吉甫神艾产业园、中坝白酒产业园、窑淮茶叶产业园、门古产业园。

构建“一城五线多节点”的旅游业空间布局。一城引领,中心城区依托中国诗经城、樱桃谷温泉度假区等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五线带动,串联土城黄酒佳酿体验及避暑康养线路、尹吉甫诗经文化溯源线路、野人谷探寻秘境线路、上龛中医药疗养线路、窑淮贡茶品质线路。特色支撑,重点建设中国(房县)诗经城、富泉山、云盘岭、花田酒溪等旅游项目,建设军店体育小镇、大木康养小镇、土城黄酒小镇、沙河香菇小镇、万峪森林小镇等十余个特色小镇。

(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约束及空间管控

1.生态保护红线。房县生态红线面积1664.77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32.53%。自然保护地面积641.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51.69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已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内要严格落实有限人类活动清单制度,核心保护区原则禁止人类活动,其他区域严禁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根据自然部6月份规则要求,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前,先行对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以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开展核实整改补足工作,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中符合要求的稳定利用耕地要继续保留,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时,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中的稳定利用耕地,要以开天窗的形式予以保留。房县三调耕地面积328.71平方公里(49.31万亩),其中可稳定利用耕地283.0036平方公里(42.45万亩)扣除生态保护红线内耕地、退耕还林占用耕地、批次用地占用耕地、储备区内耕地、线性工程和重点项目占用耕地后,6月向上提交的永久基本农田为205.47平方公里,是原保护目标的72.6%。由于在划定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中符合要求的稳定利用耕地要继续保留”的规则,中心城区周边较多的稳定耕地被调出永久基本农田,本轮划定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3.城镇开发边界。根据自然部6月份规则要求,初划城镇开发边界55.18平方公里(集中建设区49.99平方公里,弹性发展区2.18平方公里,特别用途区3.01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40.50平方公里,军店镇2.69平方公里、青峰镇1.90平方公里、大木城镇1.55平方公里,其他15个乡镇合计9.5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镇开边界包括三大片区:主城区、北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共划定集中建设区36.58平方公里,相较于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0.25平方公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26.33平方公里。待自然资源部新的规则下发后,需重新划定。

4.清洁低碳能源生产空间。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清洁低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行业。根据与光伏发电办的对接情况,光伏发电共有162处光伏板区及15处光伏发电板储备区,其中光伏板区占地面积174.67公顷,主要分布于城关镇、红塔镇,光伏储备区面积3609.01公顷,主要分布于军店镇及红塔镇。根据与水利湖泊局的对接情况,水力发电主要包括1个抽水蓄能电站,拟选址于姚坪乡,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留足空间。

(五)围绕绿色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打造高品质国土空间

1.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区域交通枢纽

以房县中心城区为核心,通过铁路、高速形成开放互联的“十字”综合运输大通道。通过建设十房一级路、环城南路、S283房县上龛至九道段、大木厂镇双十连接线、S477白鹤镇黄杨树至通省段、S318房县中坝至竹山小河段、S454竹山县深河至房县巨峪段(房县段)、军姚库区公路等,形成“两主八支”米字型的干线公路网络结构。争取一级公路覆盖县城周边30公里内的乡镇,形成“半小时”城镇集中区,二级公路通达所有乡镇,“一小时”交通覆盖80%的乡镇。

城区交通规划重点:一是建立高铁站与城区各组团、高速出入口的快速通道,二是加强各工业园与居住组团的交通联系,实现产城融合,三是打通主次干道和断头路,新(改)建桥梁15座,畅通城区路网,逐步形成“五横三纵”的干线道路网络。

2.增强安全韧性,构建绿色基础设施

优化水资源利用,建设安全、经济的城乡供水系统,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严控用水总量,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循环高效的排水系统,降低内涝风险,集约利用水资源,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截污和治污相协调,完善污水处理,提升再生水品质。以安全可靠为原则,构建全域电网架构。打造多源多向的电、气、热相互融合的能源供应系统。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推进高压调压站、燃气管道、液化天然气站的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完善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3.坚持均衡便利,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县域构建“城市级——乡镇级——社区级”三级公共中心体系。

中心城区城市级公共中心配建县级公服设施,集县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福利设施为一体,为县域提供高等级公共服务,然后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单元,增补社区级公服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规划采取集中布置方式打造4处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主干路、河流、行政边界,打造915分钟生活圈;5-10分钟设施结合步行时间在详规中进行划分。

15分钟生活圈设施主要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三类。规划布局结合现状设施及社区需求统筹考虑,在现状设施基础上,完善社区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就业引导、公共安全、保障住房等基础保障型要素;同时结合社区需求,提供康体服务、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此外契合社区发展新需求,布局创新性和多样化的服务要要素,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空间布局上主要结合教育、绿地广场集中布局,部分设施可采取综合楼的形式集中设置,提升设施使用的便捷性。5-10分钟级设施建议结合社区单元均衡布置,形成网络,整体形成多级均衡的公服设施布局。中心城区新建半岛湾小学、白土小学2所小学,扩建东城小学、晓阳小学、八里小学、小西关小学、炳公小学和桃园小学6所小学,新增初中2处,加快推进县二中、城关一中扩建,完成县一中、行知、县职校等二期项目。新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关镇卫生院、房县儿童医院、康复医院、人和医院等县级医疗设施7处,规划卫生服务中心5处,近期推动县中医院扩建。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1处和文化活动中心7处。新增体育运动场8处。新增社会福利设施养老院6处,扩建房县社会福利院1处。

乡镇级公共中心配置初中、小学、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中小型养老院等设施,中学、小学、幼儿园按照服务半径设置,为集镇及周边村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然后以15分钟社区级设施为补充,满足集镇居民生活需求。根据十五分钟生活圈配置标准,各乡镇教育设施满足一所完全小学和一所初中的配置要求;各乡镇现状均设有一处乡镇卫生院、农村社会福利院、乡镇文化站,满足配置要求。体育设施缺乏,规划各乡镇配置一处体育中心。

4.推进蓝绿网络,打造宜人开敞空间

立足建设4A级景区的总体目标,以“步行5分钟见游园、步行15分钟见公园、步行30分钟见大型公园”为目标,加强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等公园绿地体系建设,完善绿地布局。城区外规划4处郊野公园,即南山樱花山体公园、北部体育郊野公园、站前生态郊野公园、西关运动休闲郊野公园。城区内规划3处综合性公园,即数字创意公园、羊鼻岭遗址公园、七里河遗址公园;3处十五分钟公园绿地,即八里公园、陵西公园、西关公园;25处十分钟公园绿地。规划绿地广场总用地面积为366.0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70%,人均用地11.09平方米/人。

(六)基于自然文化和资源优势,塑造魅力空间

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及特色人文优势,识别特色景观资源,构筑魅力空间网络,展现国土空间魅力颜值。在全域层面,结合自然地理特色,打造北部自然山林风貌区、中部河谷平川风貌区、南部山地山野风貌区。此外充分发挥房县自然景观优势,打造“武房神”山水文化风貌带;同时依托“竹房城镇带”上的尹吉甫、军店等特色魅力小镇,打造房陵特色文化体验带。

在城区层面,重点加强滨河、临山、人文空间的打造,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山水格局及文化特色,塑造城区山水人文魅力空间。在滨河空间上,依托五条河流,结合文化遗存及文化故事,打造诗酒文化体验带、幽居历史展示带、忠孝文化故事带、唐风楚韵体验带,构建多彩滨水空间;在山体利用方面,结合山体与城区的关系,以远山为景、中山为园、近山为用,打造山体特色空间;此外在人文空间方面,依托西关及老城片区的历史建筑及文化底蕴,打造特色人文空间。

(七)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创新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探索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机制。分层、分级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各项指标,畅通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路径,注重贯通格局、网络、边界、指标、名录、项目、管控”一条主线,明晰下层次规划传递的核心内容。在时间维度上,通过近期实施计划与年度实施计划,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目标、指标和任务在时序上分解落实。确定近期发展规模和建设重点,合理编制土地出让年度计划。

创新政策供给、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要求。构建新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促进自然资源内部空间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用地管理,即时匹配产业用地条件与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流程,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实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加强重大项目的用地保障,制定重大项目排序,做好规划空间和用地计划保障。

建立统筹共用的数字治理平台。围绕业务治理、数据治理、应用治理,构建自然资源从源头保护、开发利用到末端修复治理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体系,搭建涵盖多规合一、用途管制、开发利用、审批管理、生态修复、资产监管、确权登记等自然资源一体化全链条数字化治理平台,推进自然资源全要素、全领域、全周期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重大问题说明

(一)规划指标体系

  十堰市级规划预期下达约束性指标8项,县级规划必须全部落实。根据十堰市20219月国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稿,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只有4项,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水总量1.56亿立方米、湿地面积0.92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其他约束性指标尚未下达。

(二)发展空间保障

20216月份项目组与各部门各乡镇就重大项目进行了详细对接。20个部门共有249个项目(交通类110个,基础设施类99个,旅游发展类15个,规模化养殖类25个),需新增用地31.11平方公里,已落位项目181个,未选址项目67个。20个乡镇共有486个项目(旅游发展类90个、工业园及加工类81个、民生设施类86个、个人建房类18个、公墓类123个、设施农用地类69个、其他预留类19个),需新增用地13.99平方公里,已落位项目479个,未选址项目7个。项目组对房县“投资倍增”三年行动方案中的项目库也进行了梳理整合,确保项目库全部纳入规划中。整体新增用地需求非常大,但未来上级下达指标非常有限,指标下达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重要性排序,做进一步精细化处理和取舍。

(三)编制过程中的问题

1. 开发边界与青峰断裂带冲突的问题

青峰主干断裂带(房县段)南北向宽2.57.5km,东西向长90km,面积428.93平方公里,青峰断裂带经过多次的构造运动,使得断裂破碎带发育。共调查青峰断裂带各类地质灾害点114处,其中滑坡93处、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14处、泥石流1处。有88处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占灾害点总数的77.19%。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与断裂活动有关。青峰断裂带周边发生地震2次,其中20145月在门古寺镇发生4.0级地震,202111月在万峪河乡发生3.1级地震。因此,在城镇建设、工业等规划布局时应尽量避开断裂构造密集发育区,在无法避让时应加强地质勘查和防治工作。

目前中心城区南外环沿线区域的开发边界有5.84平方公里在断裂带上,应对开发边界进行修正,避开断裂带。南外环沿线可结合南部樱花山体公园,打造城市的后花园。青峰、尹吉甫、门古寺三个集镇全部在断裂带上,在进行项目选址时应注重规避地灾多发区域,加强地勘和防治措施。

2.开发边界内稳定耕地调出不确定性的问题

稳定耕地于202189日提交,本次提交方案已将中心城区内稳定耕地悉数调出,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已被外围山体、稳定耕地包围,后续外拓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其他乡镇的开发边界和稳定耕地存在冲突,开发边界内尚有稳定耕地182.55公顷,主要位于大木城镇、青峰镇、白鹤镇、化龙堰镇等乡镇。目前自然部尚未出台新规则,两线协调工作充满不确定性。

3.水资源支撑的问题

目前房县各乡镇均已配备集镇水厂,依据《湖北省房县城镇供水(新建水厂)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水源较为充足,除姚坪乡西坡村水厂外,其他水厂供水保证率均可达95%以上,集镇不存在缺水问题。中心城区暂规划人口30万人,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采用综合用水量预测,预测城市最高日用水量为15万立方米/日,年用水总量4212万吨。城区规划有泉水湾水厂、北城水厂、三海水厂、方家畈水厂,水源分别为马栏河(军店段)、沙沟河、谭湾水库、方家畈水库。四座水厂水源年平均可供水量合计为19334万吨,在中等平均年份可供水量为18036万吨,在95%偏旱年份可供水量为8841万吨,均可满足中心城区用水需求。

4.村庄分类布局问题

房县267个行政村的分类优化结果为:特色保护类共31个,占比11.61%;城郊融合类共51个,占比19.10%;集聚提升类共78个,占比29.21%;搬迁撤并类共5个,占比1.9%;保留整治类共102个,占比38.2%。前三类共占比59.92%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均被纳入前三类提升发展村庄。

根据自然保护地保护要求,划入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的镇村需有序退出。房县共10个村涉及自然保护地核心区,涉及农村宅基地面积18.28公顷。

土地整治应有重点的推进,五种类型的村庄,在整治力度、整治方式等方面应当差异化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由于数量较少,可腾退的指标有限;大量的保留整治类村庄,应是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腾退及利用整治的重点。房县102个保留整治类村庄建设用地16.34平方公里,腾退建设用地指标的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