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房县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gzbg-2014-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4年11月18日 14:23:00
发布机构
文号

  

——2014年元月5日在房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蔡贤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房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经济社会取得重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目标,群策群力,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更快的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2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收入5.42亿元,增长2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亿元,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3%。

  ——工业经济在培优扶强中提速增效。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组建鼎立信担保公司,搭建“助保贷”融资平台,优先工业用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7.5%;销售收入110亿元,增长20.1%。新增规模企业12家、亿元企业2家,总数分别达到65家、1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20%。新增小微企业102家,总数达到2971家。金鼎制药、神农本草、诚信汽配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金裕石材成功上市新三板。武当动物通过国家GMP认证,神农本草北柴胡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华新水泥余热发电、粤能生物质热电联产、赛武当建材竣工投产。稻花香白酒、庐陵王酒庄、神武山珍主体完工。华新水泥垃圾处理、安捷力特种玻璃开工建设。东城工业园配套建设日臻完善,西城工业园新入驻企业9家,北城工业园平整土地3000亩。

  ——农业产业在培育特色中发展壮大。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动,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8.2%。粮油总产分别达15.1万吨、1.6万吨。食用菌、烟叶、茶叶、蔬菜产业稳产增效,中药材、核桃、大鲵、畜牧产业稳步推进。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家庭农场431个。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3个。“房县黄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神农皇”黄酒、“武当”咳喘炎皇等5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实施小农水工程7处,修复渠道116公里,除险加固水库9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1万亩。整理基本农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兴建户用沼气2600口。铺设农村安全饮水管道123公里,解决了4.5万人饮水问题。——第三产业在调整优化中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大力培植市场主体,第三产业日趋活跃。发展各类市场主体5291家,个体工商户达1.8万户,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7家。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9亿元,分别增长64.9%和87.1%。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红塔国际建材城一期、滨湖酒店基本竣工,半岛湾酒店主体完成,义乌鄂西北国际商贸城开工建设。农村超市、农资放心店实现全覆盖。出口创汇5636万美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7.7亿元、41亿元,分别增长22.9%、20.3%。保费收入突破1亿元。归集住房公积金7139万元。新增房地产面积45万平方米。通信、邮政、烟草、盐业、石化等行业快速发展。

  ——城乡建设在加大投入中快速推进。组建规划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强力推进“两违”整治,扎实开展“四城联创”,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1000万元,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十镇(乡)百村”规划编制。投资1.8亿元,建成诗经大道和诗经文化广场,完成东城垃圾中转站、泉水路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硬化背街小巷泥巴路1.5万平方米,修复人行道680米,铺设雨污分流管网2170米。投资1100万元,改造街头公园5个,新增城区绿地32公顷,新建公交站台60个、绿荫停车场5个。投资3.6亿元,建成县城至军店一级路,改造青万、车门等县乡公路97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225公里。十房、谷竹高速有序推进,出口接线路路基完成。竹房城镇带“一个目标,七大任务”顺利完成,新建新型社区5个,配备环保设施2205套,改造生态河堤11公里。创建七河、高川等国家级“生态文明村”4个,界山、双柏等省级“宜居村庄” 4个,古城、月明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窑淮镇、土城镇分别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县城通过国家“园林县城”专家评审。

  ——民生保障在倾心注力中巩固完善。坚持把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向民生集中,民生领域支出资金达7.6亿元、增长24.6%。“七件实事”基本完成。开展就业培训3588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77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151个,新增就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转移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帮助异地农民工追回赔偿金490万元。“五险一单”全面推行,征缴保费2.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6%。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提高,大病保险全面启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亿元。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改(扩)建农村福利院7所。扶贫开发深入推进,搬迁移民妥善安置,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800户,实物配租廉租房421户,新增住房补贴300户。殡葬服务中心建成营运。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落实国拨教育经费3.6亿元,新建校舍及生活用房2.5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4.7万平方米。县二中、野人谷初中改造工程竣工,军店小学迁建、天明小学扩建工程快速推进,门古、大木等7所乡镇幼儿园开工建设。高考上线率96.8%,中考综合考评全市第二,学前教育入园率64.5%。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项、高新技术产品3个,申报专利112件。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符合政策生育率85.7%,出生人口性别比10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重大疾病防控扎实有效,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全面开展,县精神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启动建设。房陵长歌、向氏正骨、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七里河遗址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伍昌云荣获“楚天园丁奖”,代大明等4人先进事迹在全国宣传。人才引进成效明显。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序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对台外侨、机构编制、机关事务工作扎实有效,机要、保密、农机、气象、物价、史志等工作不断加强,共青团、工商联、科协、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

  ——社会秩序在创新管理中和谐稳定。以创建“全省优秀平安区”为目标,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安全、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全面展开,交通秩序、护林防火专项整治扎实有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领导接访、带案下访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增强。社区管理网络逐步健全,红塔镇获得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称号。

  ——政府效能在勤廉务实中持续提升。围绕“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县委“五项规定”,深入开展廉政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效能,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办理人大、政协建议提案188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清理扎实有力,行政审批服务提质提速。群众诉求渠道有效畅通,“县长热线”、“网上问政”、“百姓问政”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374件。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监管作用充分发挥,查处违规人员70人,节约资金9072万元。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在困苦中克难攻坚,在竞争中扬帆奋进,办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要事。一是经济实力实现大提升。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长,位居十堰各县市区前列,在全省排位大幅前移,并作为经济发展进步最快的山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交流发言;成功承办了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竹房城镇带建设现场会,大大提高了房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项目招商实现大突破。全年招商引进项目133个、到位资金29.7亿元,向上争取项目135个、到位资金14亿元,38个项目开工建设,有力增强了发展后劲。三是创先争优取得新成效。房县有条件对外开放通过验收。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核桃示范基地、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湖北省“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凝聚了广大干群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正能量,营造了全县上下赶超跨越、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县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房县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成就令人振奋,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块头偏小,重大项目不多,产业结构不优,城镇化水平有待提升,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改善民生压力依然较大,少数干部作风尚需进一步改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综观宏观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集结号”,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中央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民生保障投入,为我们优化结构、争取资金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深入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和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湖北省实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竹房城镇带战略,为我们争取支持创造了更多机遇;随着两条高速、三个机场开通营运,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对外开放取消限制,生态优势充分彰显,我们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够、总量不大、质效不优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工业仍在爬坡上坎,三产发展活力不强,仍然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奋力赶超,努力开创房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孵化区、绿色品牌样板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物流集散区、创新人才集聚区,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2014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69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6.3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6000万美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和项目,全力提升经济实力。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招商就是增后劲,必须将项目和招商这“两驾马车”把住不放、常抓不懈。

  强力招商引资。以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为突破口,积极承接京津冀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主动对接央企名企大企,强力推进招大引强,营造全行业、全领域、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到位资金35亿元。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制定优势项目招商规划,编制项目300个,力争洽谈签约50个。围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旅游开发,引进一批集聚性强、关联度高的项目,补齐产业链条、提升关键环节、完善配套功能,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大与中国企业500强的联引力度,引进大商贾,打造县域经济强力支撑。建立招商引资评估和会商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有效整合,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实施招商引资“双百亿”工程,力争年招商协议资金达100亿元、两年内到位资金达100亿元。

  全力争取项目。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储备,启动“十三五”规划项目前期研究。围绕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生态环保、保障性住房、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快速组织项目申报,努力争取一批改善基础条件、惠及民生民本的好项目。紧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联络沟通,及时掌握信息,积极跟踪对接,合力攻关突破,确保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惠及房县。建立项目工作考评机制,强化项目单位主体责任,力争全年向上争取项目150个、到位资金15亿元。

  着力推进建设。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集中精力组织开工一批项目、推进实施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一批项目。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保障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参与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严把项目建设环评等重要关口,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完善督查考评体系,强化项目跟踪问效,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

  (二)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全力建设新型工业孵化区。工业兴则全县兴,工业强则全县强,工业是顶梁柱、是总支撑。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按照“巩固汽车配件,提升纺织服装,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的思路,着力推动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22%。

  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工业要发展,园区是平台。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建设十堰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房县园区。加快北城工业园场地平整,配套完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打造生态科技型产业园区。加大东城工业园企业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效益,实现园区产值35亿元以上。拓展西城工业园区面积,力争新增入园企业10家。支持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推动乡域经济大发展。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立足县域资源和工业基础,编制全县工业经济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攻坚、两年突破、三年翻番”计划,实现工业经济倍增式发展。围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汽车配件、纺织服装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嫁接重组、战略开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植主导产业集群。 深入推进“亿元企业”工程,梯次培育亿元企业、5亿元企业、10亿元企业,尽快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打造工业经济领军团队,力争2014年新增亿元企业5家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亿元。坚持“抓大不放小”,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全民创业”工程,强力推进“个转企”、“小进规”,力争新增规模企业10家、小微企业100家以上。

  破解工业发展瓶颈。继续开展“领导联系帮扶、部门驻企服务”活动,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大力推行“一企一策”,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制度,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健全银政企互动机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支持企业培训实用型、技术型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加强煤、电、油、运综合调度,做好重要物资供需总量平衡,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

  (三)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绿色有机农业。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三农”工作目标,深入推进“粮安工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做粗做长产业链条,建立健全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0%。

  彰显特色壮大规模。坚持用产业发展解决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围绕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山羊、茶叶、大鲵、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加速生产要素区域性聚集,打造特色产业核心片区。重点培植以土城、门古、青峰、沙河、尹吉甫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片区,以军店、上龛、万峪、五台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片区,以门古、上龛、中坝、军店、化龙为核心的核桃产业片区,以红塔、门古为核心的山羊产业片区,以窑淮、姚坪、红塔为核心的茶叶产业片区,以野人谷、白鹤为核心的大鲵产业片区,以九道、上龛、野人谷、万峪、青峰为核心的烟叶产业片区,以野人谷、大木、军店、化龙、白鹤为核心的蔬菜产业片区,力争培育200万袋以上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园区2—3个,新建中药材基地8万亩、核桃2万亩、茶叶1万亩、烟叶5万亩、高山蔬菜1000亩、无公害设施蔬菜1000亩,出栏山羊50万只,养殖大鲵40万尾。

  培育龙头强化支撑。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改扩能、开展品牌打造,促进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加大骨干企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武当动物、金鼎制药开展产学研合作,兴祥黄酒、润田矿泉水拓展嫁接,聚达食品、古月香粮油扩大规模,神武山珍转址扩能,神农本草挂牌上市。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引进食用菌、核桃油、畜产品加工企业各1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设专业市场1—2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40家以上。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网上平台,开展农商对接,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GAP生产基地和GMP加工企业认证,力争注册地理标志2个,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个,促进特色产业向精、优方向发展。

  完善设施夯实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0座,建设生态河堤10公里。启动青峰小农水项目,新修渠道149公里,改善灌溉面积9万亩。整理基本农田1万亩。实施丹江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姚坪坡耕地、石漠化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1800口。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速生丰产林1万亩。启动305省道大修工程,加快青万、榔沙、车门、十竹等公路建设,改造升级窑姚路,新修通村水泥路100公里。

  (四)坚定不移提升商贸旅游业,打造区域性休闲养生度假区和商贸物流集散区。围绕十堰市“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定位,突破性发展旅游和商贸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力争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4%。

  提升旅游品位。坚持旅游产品多样化和特色化,打响诗经溯源、野人探秘、温泉养生、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建设国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高标准编制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野人谷旅游名镇、柳树垭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规划,扎实推进招商开发。加大樱桃谷温泉、观音洞、梭子山等签约项目跟进洽谈力度,争取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野人谷、野人洞、诗经源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加快提档升级。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七河、月明5000亩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兴办南潭、杜川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区”试点,开展城关、野人谷等4个 “旅游名镇” 创建工作,推动乡村旅游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连片发展。

  完善旅游链条。启动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建成半岛湾、维也纳、滨湖星级酒店,创建星级农家乐35家。研发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大众旅游商品,开发传统美食、地方黄酒等系列食品,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北京旅游委员会对口协作,积极与宜昌、神农架、武当山等地旅行社交流合作,融入区际旅游大格局。启动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强化旅游行业组织和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提升房县旅游软实力。加快商贸流通。快速推进义乌鄂西北国际商贸城、寿康物流配送中心、房县物流园建设,完成红塔国际建材城二期工程,确保仁昌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兴建,力争高速客运站竣工运营,完善乡镇综合超市和村级综合服务社,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支持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邮政快递等现代经营方式,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力争新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家、市场主体5000户以上。

  (五)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房县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城镇、美在乡村。要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支撑、美丽村庄为支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水域岸线、市政设施、文物古迹“五线规划”。启动给水、排水、供热、燃气、防洪、消防、电力、电信、环卫、抗震、人防、环保、绿地系统、道路工程、城市竖向、地下空间利用16个专项规划。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街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努力实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执行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报送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四级审查(审批)制度,全面推行“阳光规划”。继续推进 “十乡(镇)百村”规划编制,逐步实现城乡全域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出台《乡镇规划管理办法》,实现农民在“规划圈子里建房屋、规定图集里选户型”。

  打造靓丽城镇。全力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诗经大道延长线、北门河桥至解湾二级路、半岛湾至红塔大道接线工程,架设西河景观桥、半岛湾大桥,启动凤凰公园建设,建成半岛湾公园,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管线、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南部新城。整合保障性住房资金,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推动拆违还路、排危增绿,优化群众居住环境。启动天然气项目建设,方便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以竹房城镇带为重点,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军店、化龙集镇扩容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打造美丽靓洁城镇带。加快推进门古、大木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