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高考的她,以父亲驻村为主题写了一篇作文

索引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20年07月02日 18:25:00
发布机构
云南扶贫热线微信
文号

    日前,云南省曲靖市一名高三学生写下一篇文章《父亲扶贫路上那些事》,从女儿的视角讲述了父亲驻村扶贫背后的故事,行文流畅、情感真挚,胸怀的大爱和情怀,令人动容。这位中学生“后浪”视角新颖,笔触真切 ,感悟通透,因而感人!

现将此文分享给大家。

父亲扶贫路上那些事

作者: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0届14班

笔名:莫默然

    我的父亲,是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这几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对于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算是略知一二,也知道在这项壮丽事业背后,那些平凡人的不易与辛酸,还有他们的执着与担当。
    五年前的秋天,刚得知父亲要去下乡扶贫的时候,我以为他不过和往常出差一样,最多离开十天半月就能回来。
    可谁知道,这一去至今,已有五年。
△ 莫默然父亲的工作照
    从那天起,家里就突然空了下来。偶尔周末回来,也是来去匆匆,父亲一身倦怠,而我烦躁不安。
    我不习惯在深夜学习时,没有那个熟悉的人坐在客厅里默默陪伴;我不习惯每次放学回家时,餐桌旁只有母亲一个人;我不习惯和父亲的每次相处,都如此匆忙而又短暂。
    我也曾认为父亲缺席了太多太多。我临近中考复习冲刺时,他不在;母亲工作不顺利郁郁寡欢时,他不在;母亲二胎流产半夜送进医院时,他不在;爷爷重病住院时,他不在;现在我正在高考复习冲刺最关键的时候,他还是不在……
    我曾经的确是深深埋怨过父亲的,甚至一度认为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和丈夫,虽然我不曾说出口。但我也知道,远在乡下的父亲更加无奈和辛苦。
    开始驻村扶贫的头一年,单位派出的扶贫队员只有他一个人。村里的生活如何,他很少在电话里和我提及,只淡淡叮嘱我专心学习云云。可我也能从母亲偶尔不经意的感叹里,窥得一二——村里时常断水断电;厕所脏得没处下脚,连本村人都不愿意去;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等着周末回家;父亲担任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还要联系另一个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在两个村子来回奔波,费劲口舌和村组干部、贫困户做工作,忙得焦头烂额……
    我和母亲去过那个村子一次。低矮的灰暗建筑挤挤挨挨缩成一团,坑坑洼洼的地面上还有积水未干,逼仄的房间里光线暗淡、苍蝇成群,老旧的木板床上铺着同样陈旧的稻草编织的床垫,潮湿的霉烂顺着墙角窗缝滋长。
    这就是父亲放弃了家里舒适的条件,待了快四年并且还会继续待下去的地方。
那时周末,我时常偷偷打量饭桌对面的父亲,视线略过他明显瘦削了的肩膀,滑过晒得黝黑的皮肤,扫过已然稀疏的头发,最后长久地停留在他难掩倦怠的脸上。一时间心中涩然,又是委屈又是不忿,却是什么话也不能说。
    这样的情绪郁积了很久,难以排遣,直到后来,我也渐渐发现了父亲的改变。
以前父亲的身上带着些传统文人的影子——笔力尚佳,性格温吞,寡言少语,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爱言语的人,顶着烈日在两个村之间来回奔走,冒着风雪查看一个个帮扶项目建设情况,淋着雨打着手电筒一家一家去入户走访调查。
    他自己给贫困户送过衣物,也资助过贫困大学生;他甚至知道了一些中草药的种植方法;他烟抽得更多了,偶尔还会爆句粗口。
    母亲笑话过父亲,说他原先也好歹算个白面书生,谁知道现在一点儒雅之气都没了。父亲大笑:白面书生在村里混不下去,我现在得学着做黑脸包公。
    乡村的风沙和尘土,烈阳和雨雪,一年又一年,把父亲打磨得光华内敛,露出了温润韧实的内里,变得稳重而不刻板,和缓而不迟钝,温和而不软弱。
    父亲也和我讲起过在村里扶贫的事情。他说着那些贫困户、村干部的故事,恳切得像是聊起了自己多年的故交;他说着克服了的那些困难,风轻云淡得如同在叙述别人的经历;他说着那块贫穷的土地,温和得好似在怀念另一个故乡。
    父亲说,这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一是不能丢单位的脸,更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方土地和那些乡亲。
    我意识到,父亲对这份工作倾注了远超我想象的热情和心血,他是在做一件他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开始主动问起父亲有关扶贫工作的事,从他口中我了解了贫困户们艰难的生活处境,了解了“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结合”这些概念……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也逐渐明白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伟大之处,曾经无法释怀的一切也在慢慢被消解。
    与此同时,母亲也一样在慢慢转变。
    记得父亲刚去扶贫时,母亲其实也颇有微词。我也曾见过她愣怔地独自坐在客厅里,神情落寞,或是因为不堪重负而黯然落泪。
    可那次爷爷住院时,我听见母亲在和父亲打电话,语调柔和却坚定。
    ——你就尽管放心地在村里工作,家里有我。
    看着母亲,我有时候甚至会感到惊异:这样一个四十多岁的普通女人瘦小的身体里,究竟是如何爆发出这样巨大的能量,能支撑着她坚持下来。
    父亲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单位派出的驻村帮扶力量不断加强,现在和他一起共同奋斗的同事已达12个。
    在他们之中,不少已是人到中年。他们的行李中总少不了常用药物,甚至有人带着理疗机去驻村,为的是尽可能不影响工作;2018年冬天流感来袭,12名驻村扶贫的叔叔阿姨中先后有7人感冒发烧咳嗽,但因年底工作任务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就近诊疗,输完液、吃过药继续驻村工作;2019年,先后有2名叔叔家中老人因病去世,他们都是匆匆料理完老人的后事,擦干眼泪就赶回村里继续驻村工作……  
    人至中年,谁的身体不开始走下坡路,谁不是一身牵挂难以割舍,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
    即使困难重重,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也没有丝毫懈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了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近四年来,在单位大量扶贫资金支持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他们单位挂钩帮扶的三个贫困村正在旧貌换新颜:
    超过4万平方米的村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4000多人的交通出行困难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超过1000盏太阳能路灯,全面覆盖了3个贫困村共计33个村民小组主干道及人员密集场所,照亮了将近1.6万村民的小康之路;;累计500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持续资助,不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三所村小学,从教学楼到学生食堂、宿舍和操场焕然一新,孩子们的读书声、笑声更敞亮了……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将近5000人减少到目前的780人,其中两个贫困村已先后于2017年、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减贫成效显著。他们得到了村民和村干部们的广泛认可,他们单位先后荣获2017年曲靖市扶贫明星企业、2018年云南省扶贫先进集体等荣誉。
   “脱贫路上,感谢有你。看实干,看品质,看内涵,就看红云红河集团——敬赠红云红河集团驻石鼓村扶贫工作队员。”
    这是一个贫困村党总支书记的赠别留言,写在他代表村里赠送给将要轮换回来的扶贫队员的笔记本扉页上。父亲说,这比一切荣誉都珍贵。
    父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和千千万万个同样平凡的扶贫工作者一样,既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没有辉煌夺目的精彩履历。没有赞歌将他们歌颂为伟人,没有掌声将他们妆点作圣贤。
    ——这是真正的举国上下都在为之奉献和奋斗的伟大事业。
    我过去曾看到过一句话:“中国为全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对此无动于衷,现在再看却百感交集。如此平淡的一句话,背后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的卓越成就,是多少人翘首以盼的民生福祉,又埋藏了多少人的汗水与眼泪。
    党和国家以举国之力帮扶贫困人口,是大仁;扶贫工作者竭尽全力帮助同胞,是大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心同德向前进,是大爱。
    这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世界的铮铮誓言和郑重承诺,这是历史性的伟大事业。有无数声音在为之说话,其中一声来自我的父亲;有无数身影在为之奔走,其中一个正是我的父亲;有无数双手在为之添砖加瓦,其中一双属于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以及每一个扶贫工作者,都无英雄之名却行英雄之实,无夸父之能却效逐日之事,无孔孟之贤却怀济世之心。
    敬我华夏儿女龙骨不折!
    敬我炎黄子孙实干兴邦!
    敬我中华人民初心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