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打造“三张”名片 传承中国文化

索引号
01145506X/2022-56351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2年06月11日 09:20:24
发布机构
房县文化和旅游局
文号

     房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犹如房室”而得名。房县位于神农架、武当山两大世界级名山之间,东接襄阳、西连竹山,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 自古就有“千里房县”之称。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诗经》的编撰者、作者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的家乡,是天下第一孝子黄香的籍里,有着“忠孝名邦”的美誉;是尧子丹朱、唐中宗李显等50多位帝王将相特放之地,皇室文化沿袭传承;是“野人”出没之地, “野人”科考探谜,悬念丛生,引起世人关注;是贺龙、柳直荀、邓中夏率红三军创立的苏区、中原五师突围开辟的革命根据地。

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把“千里房县 诗酒远方”,确定为房县新的文旅品牌。把“诗经、黄酒、野人”文化确定为房县的三张文化名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诗经文化

《诗经》,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的编撰者、作者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就是房县人。2800年来,尹吉甫传说及诗经民歌在房县绵延不绝,诗经文化在房陵大地发酵。经中国诗经学会权威认定:尹吉甫堪称“中华诗祖”;房县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堪称“诗祖故里”。

房县尹吉甫.诗经文化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多年的精心全力打造,已经名动全国。2014年,国务院公布《尹吉甫传说》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4年,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文联公布《尹吉甫.诗经源流》为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2015年,省文化厅、省文联公布《中华诗经城》为湖北省十大文化品牌。2020年尹吉甫被评为十堰市历史名人、诗经文化评为十堰市历史文化。房县分别于2010年、2012年、2018年、2020年举办了四届中国诗经文化旅游节。

2014年,国宝级文物--尹吉甫遗物兮甲盘,从美国归来,轰动全国。房县已复制兮甲盘多个,在多处展出。

2018年,房县编辑了《诗经•房县•尹吉甫研究》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18年,中国诗经学会为房县授牌:中国诗经文化之乡。

2018年,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房县宝堂寺(尹吉甫宗庙)修复工程全面竣工。房县供此机会,经省政府批准,举行了“房县宝堂寺(读书人的圣殿)大兴500年盛典”。

2018年8月,房县作为诗经文化的源发地之一,中国邮政总公司在这里发行了全球首套诗经邮票。

房县打造的原生态诗经民歌节目《山风》先后登上“龙凤呈祥•2012”中国农民春晚、第22届星光奖颁奖晚会、央视三套《我要上春晚》栏目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诗经民歌节目《伐檀》受邀参加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二季节目录制;2018年,用“和诗以歌”的形式精心改编的诗经民歌《关雎》登上央视一台《经典咏流传》栏目,同年,房县诗经民歌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民间情歌大会,唱响川西大地;2019年6月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文化奇迹—“诗经•石经文化交流展”在北京房山云居寺成功举办。房县“尹吉甫•诗经文化”专题节目和《诗经溯源》电视纪录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媒体播出,2020年央视《影像方志》栏目播出了房县篇,使诗经文化再次传播弘扬;拍摄的诗经题材微电影《桃夭》上映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房县把诗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建设了相关景区。投资5240万元,以时间(宋、元、明、清、现代)为轴线,以诗经文化影响力为背景,由5组与诗经文化密切相关的群雕及12个历史文化名人单独塑像组成的长达4.8公里的房县诗经大道及诗经文化长廊,形成一线串珠式的诗经景观带。注资1.5亿元,以《诗经》中礼乐文化为主旨,以礼容天下、乐待宾朋、诗礼传家、经纬天地为题眼,修建了房县诗经文化广场,诗经长卷、诗经碑廊、西周斗拱灯柱、兮甲盘等建筑物多方位体现了《诗经》厚重古朴的文化意蕴。投资2000余万元,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A景区——房县宝堂寺(尹吉甫宗庙)进行了修复,将把宝堂寺打造成诗经文化的传承基地和读书人的圣殿。

黄酒文化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源于西周,盛于大唐,兴于当下,比绍兴黄酒早400年。它的名字从民间的“白茅”到西周的“封疆御酒”,再到唐朝的帝封黄酒,后来在房县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家家会做、人人爱喝的上乘酒品。房县成功入选发现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房县小粬黄酒被评为中国十大黄酒品牌。

房县黄酒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2014年,房县黄酒制作技艺为湖北省非遗,目前正申报国家非遗。“四届房县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九月九黄酒开酿日、诗经黄酒文化讲堂”,让全省、全国人民“闻”到了房县黄酒浓郁的醇香;三百余条酒规更是让人闻所未闻、眼花缭乱、啧啧称奇;敬酒歌“十杯酒”让客人在感受房县悠久深厚黄酒文化的同时,更是情志高昂、流连忘返,房县黄酒深深地印刻在客人们的心田。

为传承发展房县黄酒文化,壮大房县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土城镇地处“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过境游客多、黄酒生产技艺好的优势,房县在土城镇打造了一个“中国黄酒民俗文化第一村”,走进这个“黄酒村”,家家酿酒,户户卖酒,酒缸饱满,酒旗飞扬,真的是应和了杜牧的那首著名的诗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018年,黄酒小镇的重点项目——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应运而生,充满黄酒文化气息的特色民宿、黄酒作坊、电商中心、文化广场、黄酒博物馆、生态茶园开门迎客,并推出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扶贫等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野人文化

“野人”与尼斯湖怪、飞碟、百慕大三角并称为世界四大未解之谜。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野人”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资料表明:“野人”在房县活动极为频繁,1974年5 月,野人谷镇(原桥上乡)清溪沟大队干部殷洪发上青龙寨砍葛藤,偶遇“野人”并与之搏斗,拉开了我国当代“野人”考察的序幕,197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赴野人谷镇进行大规模考察,先后发现“野人”踪迹54次,为野人谷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催生了厚积薄发的野人文化。

多年来,房县致力于野人文化的推介传承发展。房县成立了民间野人文化研究会,专门收集、挖掘、整理、传承野人文化,出版里了野人文化从书,收集整理民间野人故事和传说260多个,野人洞(谷)景区成立了野人文化演艺团,长年在景区为游客表演有关野人文化的节目,并走向武汉、北京、西安等周边省市宣传推介野人文化。目前,房县野人文化的集中地——杜川村已从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了“富裕村,并斩获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十堰市最美生态村、省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项桂冠。野人谷镇也发展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野人文化特色小镇、湖北旅游名镇。

依托野人文化,房县在野人谷镇建设了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房县野人洞(谷)、神农大峡谷,一个湖北省银宿级康养基地——云盘岭民宿,可谓是探寻“野人”谜踪的绝佳之地。

流放(宫廷)文化

房县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历史上把房陵作为流放地的朝代最多,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数最多,而且品级最高,仅史书上记载的流放到这里的帝王就有14位。在中国的历史上,河北的沧州、黑龙江的漠河、四川的巴州和黔州、以及新疆和海南等地,都是较为集中的流放地。但是,没有哪一处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与房陵相比。自秦以来,房陵有数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第一次是秦始皇亲政的时候,长信侯趁秦始皇刚刚亲政起兵叛乱被处死,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4000多户上万人口被流放到房陵。接着是吕不韦被免职在蜀郡忧惧自杀后,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一万多户数万人被流放到房陵。第二次是西汉时期,刘邦的女婿张敖、济川王刘明与济东王刘彭离两兄弟、清河王刘年和河间王刘元等被流放到房陵。第三次是唐朝,有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被贬谪房陵.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陵。唐中宗李显也是唯一一位被贬又重新登上皇位的皇帝,由此,宫廷文化特别是大唐文化在房县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为房县披上了神秘的帝王文化色彩,引起了举世的关注。

就宫廷文化而言,房县就成了不是陪都的陪都。这种“陪都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成分。纵观历史,被宫廷流放到房陵的帝王,被流放帝王带到房陵的宫廷文化,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在房陵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决定了房陵的文化中心位置。房县分别于2010、2012、2018、2020年举办的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都对宫廷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目前,房县已编辑出版一整套《房陵文化丛书》、《房县帝王将相流放录》,主要展示的就是流放(宫廷)文化。

民俗文化

(正月十三民间文艺大巡游习俗)

房县是我国古代皇室帝王将相的主要特放地,古代皇帝也称真龙天子,自唐朝废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时将火龙带入房县(史为房州)后,几经世事变迁,却依袭旧礼。当时,中国民俗中,从正月初一算起,有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之说,正月十一管商,正月十二管农,正月十三则是普天同庆,万民乐业。房县正月十三出灯的习俗就缘于此。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带着精心扎制的各色火龙,以县府所在地--南街为白胡子火龙,表示资格最老;西街为花白麻胡子火龙次之;北街为棕色胡子火龙,大西关为黄胡子火龙;中西关为黑胡子火龙;小西关为绿胡子火龙;东方象征着旭日东升,东街为红胡子火龙,在几条大街上舞龙玩耍,自从拉开元宵节三天乐的序幕。

因房县火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蕴涵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2009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名录。而农历正月十三舞火龙的习俗也就成了房县人民千年传承延续不断的民间文化习俗,不仅代表宫廷文化与地方文化完美结合的文化记号,更是房县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当日,来自城区及附近乡镇的群众一大早就涌向县城,龙腾狮舞,锣鼓喧天,展演队伍长达数公里,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的群众达十万众,已经成为房县人民春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经过发展创新,由原来的民间、社区自发组织的上街玩灯舞龙发展到各单位、社区、商家企业、民间文艺团体参与的文艺游行队伍上街舞火龙、耍狮子、划旱船、出花灯、扎彩车和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表演,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房县正月十三文艺大巡游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繁荣了房县民间文化,同时也表现了房县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透过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了解到房县这座古老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博大精深的房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