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情况
(一)高效应对处置自然灾害。今年我县先后遭受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造成全县17.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一是及时收集灾情。遇到灾害天气,各级各部门一手抓防范,一手收集灾情,及时掌握各地受灾情况。县应急部门加强与县气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局等减灾救灾成员单位联动协作,汇总全县受灾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及省市应急管理部门,全年累计报送灾情7种108批次。二是科学抗灾核灾。灾害发生后,县领导第一时间深入受灾乡镇查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县应急、交通、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民政、供电、通讯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受灾地区查灾核灾,准确掌握受灾基本情况,协助指导乡镇开展抗灾救灾,组织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因灾救助打下了坚实基础。半年来,累计派出282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查灾抗灾。三是落实救灾措施。全面开展因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组织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应急期的生活,确保因救尽救不落一户,发放救灾资金51.11万元,受益群众583户1681人。四是扎实推进冬春救助工作。为保证受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过节,我局提前安排部署,10月份,深入开展冬春救助需求调查评估,广泛深入受灾户家中,进行调查摸底,收集上报需救助人口,对上争取冬春救助资金1020万元,除个别救助对象账户信息有误更正后再打款外,其他春节前已全部拨付到位,累计救助18441户59135人。
(二)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先后组织3次乡镇灾害信息员培训,“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累计参训1052余人次,推动落实乡村“灾害风险隐患报送”灾害信息员,完成报送平台人员绑定485人,参与应急部线上培训并考试结业160余人,累计报送灾害风险信息361条,位居全市首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进一步明确了灾害信息员的职责,增长业务知识技能,把握好灾害预警发布、灾情报送、引导群众紧急转移和避险自救等关键环节,高效、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三)严格规范使用救灾款物。一是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积极对上争取救灾物资1批次3200件/床;自购物资2批次3050件(顶/套)。二是严密组织救灾物资的发放,认真做好登记,建立完善相应的台账,累计发放各类物资86批次4406件(顶/套)、积极支持市局调运救灾物资2批次4920件/套,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救灾救助等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结合自然灾害救灾救助资金“一卡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监督检查和各级巡查审计等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救灾救助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问题,累计清退违规使用冬春救灾资金148320元,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受灾困难群众。
(四)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狠抓普查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督促各相关责任单位和第三方认真开展普查数据核查、整改、质检等工作。坚持每日向行业牵头单位通报普查进度、每周向县政府汇报普查进展,通过多种途径督导,有力推进普查调查顺利进行。截至目前,我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调查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各部门调查数据质检进度均达到了100%。
(五)推进冬季取暖安全替代工程。按照县委书记纪道清同志关于“今年要实施一次替代取暖革命,上半年摸底,下半年组织实施”的批示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冬季取暖安全工作,改变我县部分农村居家取暖不安全方式。我局迅速下发了《关于报送全县弱势困难群体冬季取暖摸排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摸排无安全取暖设施农户信息的通知》,通过进一步摸排统计,全县无安全取暖设施一般农户数5660户、特殊困难户数4583户,为下一步全县实施安全取暖替代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六)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精心组织以“5.12”防灾减灾日为重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各单位开展宣传和应急演练“六进”活动。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24场次,全县170余所中小学校5万多名师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各单位组织播放防汛、防火、防地灾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3000余次,公共场所电子屏滚动防灾减灾公益宣传标语3000余次。发送“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公益短信30万余条,开展防汛、防火、防地灾实战演练20余场次;中小学校开展应急演练160余场次,参加人数累计6万余人次,受益群众约18万余人。
(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我们坚持围绕《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和《关于做好2022年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鄂减办函〔2022〕5号)等文件精神,突出工作重点,指导乡镇、社区(村)扎实开展减灾创建工作。12月份,姚坪乡西坡村被省减灾委命名“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
(八)持续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一是加强对两站一点一平台(三海地下流体监测站、野人谷测震台、地震预警观测点和地震信息平台)的管理维护,坚持开展定期开展地震监测台网的环境整治和维护,开展仪器校核维修12次,按时填报日志,地震监测台网连续运行率均达99%以上,有力保障地震监测台网和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地震监测项目落地。在上龛乡、青峰镇、大木厂镇分别新建地震烈度速报站点各1个,有效提升了我县地震监测应急能力。三是加强对水库地震安全及地震监测的管理与监督,加大对辖区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执法检查和服务力度,联合县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门对我县水库地震安全及地震监测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提升科学防范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各乡镇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网络体系作用,及时更新年度信息员台账,召开年度业务培训会,严格落实宏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及时核查处置宏观异常现象,按时上报省、市地震部门;四是继续强化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在节假日、重大活动前下发关于加强地震监测和应急工作的通知,落实震情值班制度,圆满完成了各项地震安全保障任务。
(九)新闻报道情况。全年累计上稿14篇,中国地震局1篇、省应急管理厅1篇、湖北省地震局4篇、十堰市应急管理局3篇、房县新闻网3篇、今日房县2篇。
二、下一步的打算
1、研究制定救灾款物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管控。针对今年上级部门调研和审计工作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适用于乡镇财经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监管,加强督查、督办力度,确保标准统一、程序合规、台账明确、受灾困难群众受益。
2、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领域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综合减灾示范县、综合减灾示范乡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确保我县2023年综合减灾创建工作顺利达标。
3、加强灾害信息员培训,强化岗位职责。灾情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开展。加强信息沟通,灾情发生后,及时、主动、准确报告灾情,避免迟报、漏报,不得虚报、谎报、瞒报灾情。定期组织对全县灾害信息员开展培训,熟悉法律法规、业务知识。
4、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意识。防灾减灾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事关每个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要通过宣传日进行多方位的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5、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加强灾害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部门单位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灾害风险会商分析研判,为灾害应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推动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
202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