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一直被世人所传颂,而“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孝道故事也被收录进《三字经》之内,成为了启蒙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其实黄香的故事离我们很近,在房县西关老街,一座黄孝子祠静静地矗立着,也用静默的方式见证着房县对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黄香,一说是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疆,自幼聪明,博学经典,善著文章,有江夏黄童,天下无双之称。黄香扇枕温席,待亲至孝,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后置身仕途。官至魏郡太守。宵衣旰食,勤政爱民,兴利除弊,颇著政声。安帝时(公元107年)黄香任魏郡太守,食邑房陵。由房陵供他衣食俸禄。一年,房陵遭受特大水灾,江河暴溢,良田被毁,灾民出逃,死者无数。黄香得知,将自己的俸禄和所得的赏赐全部拿出来,赈济灾民。黄香官居高位,以臣民为父母,深得房陵人民赞扬,死后葬于房陵。清康熙2年(公元1663年),黄香后裔在安陆做官,因督粮款到房陵。在房陵专程祭扫黄香墓,叩拜黄孝祠并撰文纪念。道光年初(公元1821年)房陵知县马晋图上任后,为黄香祠撰文,文中写道:我是外地人,在房陵任职,没来房陵时,读过古书,熟知黄香至孝事迹,总以为汉孝子黄香是江夏人,但是到了房陵,发现东城门有忠孝名邦巨匾,西关有黄香墓和黄香祠,从碑文记载看,是历代群众自愿捐资修建,沿承有据,人能有为于世者,其德、行、谊、共相推重,到死后,异地之人都争为已有,何况黄香是孝行昭昭者,争为已有者更多。黄香在世,谁为他树碑立传?如果黄香非房陵人士,房陵人又为何为他立墓建祠?由此可以推论,黄香公官江夏,公藉房州(见《房县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