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有个被世代称颂的好国君——尧。在他的国家里,假若有一个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尧必定说:“这是由于我的无能使他饿肚子的、没有衣服穿的。”假若有一个人犯了罪,尧会说:“这是我没有教育好,使他陷入罪恶的泥潭里去的”他总是陷入深深的自责,承担着一切责任。而他自己却住的是茅草棚,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粗布麻衣,过着十分刻苦简朴的生活。所以在他做国君的70年中,即使大灾不断,人民对他依旧是衷心爱戴。
尧娶了散宜氏的姑娘,名叫女皇,生了个儿子叫“朱”。朱却和他的父亲截然相反,骄横暴躁,不体谅老百姓的痛苦,只喜欢到处漫游。出游时常坐船,有的地方不通水路,就叫人推着船走,称之为“陆地行舟”。 尧见朱性情乖戾,曾亲手制作了围棋教育感化他,用棋道来潜移默化改造他的性情,哪知本性难移,新鲜不了几天,不免生出厌倦,便扔下围棋又胡闹去了,尧看到朱实在不像样,决定把国王的位置禅让给舜,又怕朱不服,为了消除舜执政的隐患,尧怕朱在自己百年之后会造反夺舜的权,便把朱放逐到南方的丹水之侧做诸侯,由后稷去监督他。自此,被人们称作“丹朱”。
随着年龄的增长,丹朱看到百姓劳作十分辛苦,逐步知晓世事,克服掉了公子哥的恶习。想想以前的孟浪的行为,深感愧疚,便跋山涉水,来到房陵南部,和巴人融合在一起,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传给了部落,得到了巴人的拥戴,被尊为部落首领。因此,《房县志》上有尧子丹朱避难于房陵的记载。
尧在位70年,把王位禅让给舜以后,已是年老力衰,思子心切便千里迢迢来到房陵寻找丹朱,多方打听才知道丹朱在房陵南部的青龙山。尧又跟踪寻到青龙山,见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丹朱正带领男女老少砌河堤坝治水呢!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特别是丹朱浪子回头能和劳动人民融合在一起,为民造福,使尧感到十分欣慰,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
当人们得知这位老人就是先帝尧时,都纷纷跪拜在地。
这个地方都是陡峭的大山,没有平地,只有零星的挂坡地,水旱连年,收成淡薄,山民们住岩屋,过着半狩猎半农耕的艰难生活。尧在这里和丹朱一起带领山民盖起了一排排的干打垒的草房,使山民们告别了岩屋;把旱地砌成一道道的石埝子,使山民有了一点赖以生存的当家地。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尧在这里和儿孙们生活了几年,因思念其他的儿女,又到别处游玩去了。
人们为了纪念尧,便把他参加治理的那段河取名为尧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