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文化
诗经文化是房陵文化的血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位列“五经”之首,诗经文化与房县密不可分,一是房陵民歌源远流长,成为理想的采诗地。诗经文化产生于西周,周室有“采诗”制度和“献诗”制度,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诗歌,西周王朝建都西安,房陵正与王畿接壤,这里自古就有“好歌”传统,是采诗人理想之地。二是中华诗祖尹吉甫,使房陵民歌发展为诗经文化。尹吉甫是周宣王太师,负责朝廷乐礼,是《诗经》最主要的编纂人,他生于房县,食邑房县,葬于房县青峰。尹吉甫所作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均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房县民间至今仍在传唱“关关睢鸠”等原生态《诗经》民歌,其中100余首与《诗经》有关。
黄酒文化
房县黄酒文化源远流长,酿造史最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周始有文献记载,唐朝达到兴盛。因其酿造环境具有特殊的地域性,现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9年,房县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美酒(黄酒)特色产区”、被中国生物发酵研究院授予“中国小粬黄酒之乡”。
野人之谜
房县南依华中屋脊神农架,山势巍峨,生态极佳,自古野人传说不断。《山海经•海内南经》《房县志》《郧阳府志》等均对房县野人有所记载,近代发现野人的报道,多在房县老南山中。境内有野人谷镇,野人谷、野人洞4A级风景区。
红色文化
房县是一片有着革命光荣传统和志士鲜血染红的土地。贺龙、邓中夏、许光达、柳直荀、王树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转战房县,开辟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同时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先后有1800多名红军指战员和党的干部为党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宫廷文化
房县史称“帝王将相流放地”,流放文化最具地方特色。中国古代有三大主要流放地:湖北房县(流放帝王将相)、海南三亚(流放文人)、新疆伊犁(流放犯人)。历史上把房陵作为流放地的朝代最多,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数最多,而且品级最高,仅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将相就有14位。自秦以来,房陵有数次大规模流放活动。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将赵王迁流放于房陵;《史记》载:秦始皇仲父、相国吕不韦家族一万户、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户被流放于房陵。第二次是西汉时期,《资治通鉴》载:汉武帝时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年等都被贬谪房陵,刘邦女婿张敖、汉景帝孙刘勃也流放到此。第三次是唐朝,有隋文帝太子杨勇、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被贬谪房陵14年。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陵。房陵流放是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造就了房县独特的地域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忠孝文化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有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有西周诗经的采集者、编著者,被誉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尹吉甫家庙;创世史诗《黑暗传》内容在房县民间流传。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带来宫廷文化,如房县的敬酒文化、吃饭摆菜方式、红白喜事等,和十堰地区、襄阳地区有所不同。还有汉代黄香,在城关镇小西关有黄孝子祠遗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赐忠孝名邦挂在当时城东门,忠指的是尹吉甫,孝指的是黄香。
文物古迹
七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房县红塔镇七里河村。
桃园汉墓群:汉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桃园村。
宝堂寺:明代,位于房县尹吉甫镇(原榔口乡)七星沟村。
文庙正殿:明代,位于房县城关镇。
老城墙:明代,位于房县城关一中北侧。
温泉寺:清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温泉村。
鄂西北军事干校旧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实验小学内。
天明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位于房县城关二小内。
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城关镇北街。
房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红塔镇况营村。
红军烈士塔:现代,位于房县城南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