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轻松惬意的假期生活,疲劳、困倦、焦虑等“节后综合征”悄然来袭。怎样调整身心循序渐进回归工作节奏?专家提醒,应尽快调整作息,保持规律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逐步恢复工作节奏,帮助身心重回正轨,方能更好地“开工大吉”。
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湖北省康复医院)神经调控(睡眠)中心张荷玲医生介绍,春节长假结束后,一些人可能会遭遇失眠、疲乏无力、精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乃至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干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这便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其实,“节后综合征”在医学上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消极的身心状态,但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果身体出现下面几种表现,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睡眠紊乱。假日期间,身体缺乏充足的休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手机沉溺。假期长时间刷手机,不仅会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因长期低头或久坐,引发头疼、颈痛、腰背痛等不适。
疲劳焦虑。节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烦闷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疲乏无力等情况。
肠胃紊乱。假日里大吃大喝过后,有人可能会出现肠胃负担重、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
专家支招
调整作息时间
张荷玲提醒,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科学调整身心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节奏。
规律作息。节后失眠的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睡前1至2小时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加睡意,帮助身体自我调节,尽快恢复规律作息。
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阅读、听轻音乐或进行冥想,帮助身体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积极调整心态
假期后刚开始工作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烦意乱,或觉得注意力不够专注、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等状态。
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可以在工作间隙进行适当短暂休息,如深呼吸、伸展运动或闭目养神,帮助恢复精力;积极的心态也有帮助,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过渡期,逐渐调整即可。其实,在假期尾声就应有意识地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放纵而影响节后的工作状态。应留出时间好好休息,平稳心态,为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上班之后,若发现状态不佳,可以通过放松、正念冥想、闻香,以及慢跑等运动,来调整状态。
回归正常饮食
春节期间,餐桌上往往摆满了各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肠胃负担加重,甚至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要从“大鱼大肉”回归到正常饮食,建议对每日的进食量、饮食结构等进行调整。
节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适当减少肉类摄入,多吃谷类食物和绿色蔬菜。深色蔬菜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增加其在饮食中的比例。应控制每餐的摄入量,避免吃得过饱,可以采用‘七分饱’的原则——吃到感觉不饿但还能再吃一点的状态;同时,多喝水,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胃肠道恢复健康。
此外,假期肠胃负担加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返岗复工后,可以通过食用酸奶或补充益生菌制剂来适量摄入益生菌,促进消化;同时尽量避免摄入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 链接 ◆
如何帮孩子收心 ?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假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节后综合征”的情况相对更加明显。
儿童青少年“节后综合征”的表现主要为头痛、胸闷、气短、恶心等症状,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出现入睡困难、情绪低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瑛表示,这些症状一般都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因素,个体差异较大,在这个群体当中,大部分孩子可能很快地去调整自我,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
“节后综合征”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伴随电子产品使用过多的情况。帮助这部分孩子调整情绪,很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缩短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李瑛介绍,在电子产品使用上,从心理角度的建议一般是替换策略,创造更有趣的时间,去占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而不是强有力的管控。
帮助孩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在初期,家长可以寻找一些适合孩子观看的纪录片,陪伴他们一起观看。经过三到五天的调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节后综合征”的症状,适应规律生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彭影 通讯员吴杨综合报道)